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729号代表建议的会办意见

产生日期:2025-03-17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市民政局:

  李卫华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上海城乡结合养老模式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会办意见函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一是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认真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在《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注重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推广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委托、集团化运营方式。做好对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方式、建设方向、照护模式等方面的规划工作。

  二是纳入我市乡村振兴“挂图作战”重点任务。2024年,由市民政局牵头的“乡村长者照护之家建设”纳入我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任务要求“建设30家乡村长者照护之家”,为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提供适合农村老年人养老习惯、体现农村发展特色、符合农村风土人情的养老照护服务,达到一定专业水准,成为农村老年人的颐养家园。通过乡村振兴目标管理系统,此项工作按月分解落实,有力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二、支持利用农村宅基地和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养老服务设施

  一是支持和鼓励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源用于农村养老服务。我委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及本市有关文件精神,支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住宅用于养老服务,引导有实力、有意愿、有责任的企业有序参与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农村养老事业。

  二是积极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探索乡村养老新模式。奉贤区为深化“三块地”改革,激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集体资产,解决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问题,吴房村、五宅村、新强村通过流转农民闲置宅基地,浦秀村、存古村通过盘活利用闲置集体资产,相继试点建设“青春里”养老社区,特别是五宅村青春里养老社区,共有床位约150张,并设置了小剧场、音乐室、书画室等功能区域,实现老人“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惯”的家门口健康养老、快乐养老,为国际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奉贤方案”。青浦区加强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金泽镇沙港村在镇级资金统筹保障下建设了长者照护之家,承担了第三方公司 120 至 150 万元的年运营费用,为本村老人提供集中服务。练塘镇太北村依托“长寿村”美名,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 26 幢,向城市老年人提供度假式高端养老服务,并通过保留自住房间、集中连片托养等方式,解决本村老人养老问题。松江区堰泾村由民间个体资本出资,租赁9栋闲置农房,投资450万元开设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内部建有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老年人助浴点等养老服务设施,设置养老床位49张。自2016年2月开办以来,已经成功建设成了一个提供专业照料、辐射周边社区、满足养老需求的一体式养老服务阵地。

  三、合理规划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一是聚焦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化农村养老服务。会同市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水平的若干措施》(沪乡村振兴办〔2021〕7号),明确了6个方面、20条举措,将“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作为其中一项,要求示范村积极利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房屋等资源,发展符合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综合体,推动农村多种形式互助型养老服务发展。如松江区黄桥村建成集中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用地1.34公顷,建筑面积7871平米,涵盖日间照料站、幸福老人村、村民大食堂等为老服务用房。

  二是聚焦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2022年,本市出台了《上海市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2023—2025年)》,其中涉及了乡村长者照护之家建设内容,在该方案指导下,本市不断加大农村养老设施建设力度,深化“组、村、片、镇”四级网络建设,实现了农村养老设施配置均衡。2022—2024年本市已累计建成70家乡村长者照护之家。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代表时参考。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5年3月12日

  联系人姓名:朱晓敏                联系电话:18018888803

  联系地址: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3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