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48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489号代表建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提升上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根据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要求,聚焦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加快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一是不断丰富农机化扶持政策的内容。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管理实施细则(暂行)》、《上海市2018-202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补贴范围内机具敞开补贴,加大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粮食烘干、设施农业、绿色养殖等机械投入力度。设立“地方补贴范围”,增加蔬菜作业机械等供给。2019年全市共安排购机补贴资金1.13亿元(含上年结转0.33亿元),实际执行0.99亿元,新增各类农机约5000台套,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二是注重全面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19年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116万亩,机械化种植率达到8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综合率超过96%。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示范作业面积2.1万亩。农用无人机植保飞防作业面积达15万亩次,粮食烘干能力达到2.2万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全覆盖。积极推进蔬菜生产“机器换人”步伐,成功创建9个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综合机械水平达到55%。加强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利用,享受政策补贴的粮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三是稳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围绕“综合农事+农机化服务”,发展农机订单式、承包式、“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优化“政府购买农机服务”、“机农合一”、“一镇一社”、“机农互助”和“农机4S店”、“农机生产经营一体化”、“农用无人机专业植保飞防”等服务模式,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70%。我市已经成功创建7家“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青浦区青角稻米合作社和嘉定区外冈农机合作社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推介的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服务中心典型案例,提高了经营服务知名度。
在提升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乡村振兴的标准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我市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着生产经营效益不够高、设施农业发展不够快、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下一步,我市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沪农委〔2020〕60号)要求,积极发展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农业装备,创新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加快推动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高效能转型升级。重点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优化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优化完善和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增加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农产品冷藏冷链、初加工等先进适用机械供给,着力破解“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利用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农业设施“宜机化”建设、农机新产品试点等项目资金,采取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进一步调整充实农机装备结构。
二是支持鼓励农业装备科研创新。会同经信、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落实扶持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支持我市农机生产企业围绕农业绿色生产,加强设施园艺农作物生产、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机装备的技术攻关和研发生产,开展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三是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围绕都市绿色农业发展需求,推广“宜机化”模式,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集成配套,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支持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综合管理操作平台等农机技术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重点在蔬菜生产和经济作物机械化上求突破。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蔬菜生产和经济作物机械化虽在国内领先,但整体水平偏低,国内可借鉴的模式不多,国外适用的机械很少。我们要立足上海实际,迎难而上,创新发展新装备,探索新技术,走出一条新路,当好农业全面机械化的“排头兵”。
四是加快农机化信息化的融合应用。结合上海智慧农业“一网、一图、一库”建设,优化完善“上海市农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在农机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监管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互联网+”和5G移动通讯技术条件下的农机服务调度、作业状态监管、智能精准作业、维修保养服务、供需信息对接等资源聚合、要素集成的新模式,探索粮食生产无人农场、蔬菜花卉生产设施、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农场等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农机服务主体开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手机APP等服务方式,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效能。
五是创新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积极依托社会力量,推广机农合一、农机互助合作、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互联网+供需对接”等新型农机服务方式,探索发展农机合作社联社、农机租赁公司、农机+农事服务综合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机作业服务联合体等社会化服务形态。鼓励金融机构、农机产销企业与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等建立机具共享的生产联合体,为“有机户”和“用机户”牵线搭桥,发展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共享机具资源和市场资源。
六是积极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支持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机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企社共建”、“银社对接”和“院社合作”等,提供全程作业、维修保养、农资统购、培训咨询、信息中介、冷藏加工、产销对接、试验示范等综合性服务。鼓励农机作业向特色优势产业、绿色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环境治理、农机报废处置等农业生产、农村生态过程环节延伸,发挥农机装备效能,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