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0年上海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农业委员会,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丰海肉类食品有限公司:

    为及时掌握本市动物疫病免疫状况、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能力,我委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农医发[2010]2号)要求,制定了《2010年上海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2010年上海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二○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附件:

2010年上海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掌握和分析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主要动物疫病疫源分布和流行规律,评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消除疫情隐患,发布预警预报,科学开展防控工作,按照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定点监测与全面监测、抗体监测与病原学监测相结合的原则,特制定本方案。

    (二)职责分工

    1、市农委依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2、嘉定、松江两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按照农业部要求,做好相应区域内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3、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本方案的要求,负责各自辖区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三)监测结果报告

    1、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每月底前将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的监测结果报送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个季度报送一次监测工作总结。
    2、嘉定区、松江区两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在每月底前将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的监测结果分别报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月10日和次年1月10日前将上半年和下半年监测结果、监测工作总结分别报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监测结果处理 

    1、监测中发现群体免疫抗体水平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补免,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
    2、监测中发现病原学阳性的,根据病种特点按农业部有关规定或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对扑杀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阳性畜禽及同群畜禽的,按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不同年龄、品种的鸡、鸭、鹅和其它家禽及野生禽鸟,貂、貉、虎等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以及相关区域内的猪等。重点对种禽场、规模养禽场、养禽专业户、活禽交易市场、水网密集区、候鸟密集活动区以及与外省相邻地区的禽类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
    全年进行三次集中监测,分别在4月、8月、11月份。日常监测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3、监测数量
    (1)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祖代以上种禽场、市级活禽批发市场及猪场的血清学监测和所有样品的病原学检测。
    祖代以上种禽场以存栏量的0.1%采集禽的血清和泄殖腔/咽喉拭子样品,每场不少于20份;采集10个猪场的猪血清和鼻腔拭子样品,每场不少于20份;采集市级活鸡批发市场血清和泄殖腔/咽喉拭子样品,每个市场每次不少于15份;采集野鸟新鲜粪便,总量不少于100份。貂、貉、虎等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根据实际情况采样监测。
    (2)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父母代、商品代禽场(包括专业养禽户)、农村散养户、集贸市场家禽的血清学监测和病原学检测样品的采集。
    每次集中监测采集数量如下:所有父母代种禽场、商品禽场(包括专业养禽户)以存栏量的0.1%采集血清样品,父母代种禽场同时采集相同数量的泄殖腔/咽喉拭子样品,每场不少于20份;农村散养户每户不少于5份;采集2个集贸市场活禽血清和泄殖腔/咽喉拭子样品,每场不少于15份。
    4、检测方法
    (1)血清学检测与判定标准
    ①方法:血凝抑制试验(HI)。
    ②判定:家禽免疫灭活疫苗后21天HI抗体≥24判为免疫合格。
    (2)病原学检测方法
    采用RT-PCR或荧光RT-PCR方法。
    5、监测结果处理与报告
    抗体监测合格率低于70%的,要分析原因并及时反馈,督促进行补免。
    6、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及动物处理
    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阳性禽及其同群禽进行隔离,必要时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
    ②将阳性样品及时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确诊,经确诊为阳性禽的,对阳性禽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③对检测阳性的活禽市场休市,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同群禽采取强制性措施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追溯来源,追查免疫情况。
    ④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报告。

    (二)口蹄疫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牛、羊。重点对种畜场、规模饲养场、屠宰场、发生过疫情地区以及与外省相邻地区的家畜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
    全年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分别在4月和10月份。日常监测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3、监测数量
    (1)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市级种猪场血清学监测和所有样品的病原学检测。
    (2)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种猪场、规模化养猪场、奶牛场、种牛场、种羊场、屠宰场及散养畜的血清学监测。
    每次集中监测采集数量如下:种猪场、规模化养猪场以存栏量的0.5%采集血清样品,每场不少于15份;奶牛场、种牛场、种羊场以存栏量的5%采集血清样品,每场不少于15份;辖区内的所有屠宰场以待宰量的1%采集血清样品,每场不少于10份;散养户(猪、羊)按实际牲畜饲养户数的20%采集血清样品,每户不少于5份。
    4、检测方法
    (1)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判定
    ①方法:
    O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IHA)试验或单抗ELISA方法或液相阻断ELISA方法,使用合成肽疫苗免疫的,采用VP1结构蛋白ELISA进行检测。
    亚洲1型和A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方法。
    ②判定:
    IHA试验:牛、羊免疫后21天抗体效价分别达到≥28判为免疫合格;猪免疫后28天抗体效价达到≥27判为免疫合格;
    液相阻断ELISA:以家畜免疫后21天抗体效价≥26判为免疫合格;单抗ELISA:以家畜免疫后21天抗体阳性判为免疫合格。
    VP1结构蛋白ELISA:抗体效价≥25判为免疫合格
    (2)病原学监测方法及判定
    牛羊:采用非结构蛋白抗体ELISA方法检测口蹄疫感染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的,采集其食道-咽部分泌物(O-P液)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应间隔15天再采样检测一次,RT-PCR方法检测结果阳性的判定为阳性畜。
    猪:从屠宰场采集猪颌下淋巴结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阳性畜。
    5、监测结果处理与报告
    免疫抗体合格率低于70%的,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补免。
    6、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及动物的处理
    (1)未使用A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的牛,检出抗体阳性的,需进一步做病原学检测。
    (2)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样品要及时送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②扑杀阳性畜,必要时对同群畜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③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报告。

    (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不同年龄、品种、用途、饲养方式的猪。
    2、监测时间
    全年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分别在4月和10月份。同时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3、监测数量
    (1)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市级种猪场血清学监测和所有样品的病原学检测。
    (2)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种猪场、规模化猪场、散养猪的血清样品的采集。
    每次集中监测的采样数如下:种猪场和商品猪场(血清样品≥15头份/场)、散养户(血清学样品≥5头份/户),同时协助采集流产、死胎及以高热为特征的死亡病例组织病料送往市动物疫控中心。
    4、检测方法
    (1)血清学检测方法与判定
    ①方法:ELISA;
    ②判定:活疫苗免疫28天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ELISA免疫抗体IRPC值>20为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2)病原学检测方法
    RT-PCR或荧光RT-PCR检测方法。
    5、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及动物的处理
    (1)对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报告。

    (四)猪瘟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重点对种猪场、规模猪场、农村散养猪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
    全年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分别在4月和10月份。同时各区县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3、监测数量
    (1)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市级种猪场血清学监测和所有样品的病原学检测。
    (2)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种猪场、规模化猪场、散养猪的血清学监测。
    每次集中监测数量如下:种猪场、规模化猪场以存栏量的0.5%采集血清样品,每场不少于15份;散养户的猪按实际牲畜饲养数的20%采集血清样品,每户不少于5份。同时协助采集流产、死胎及以高热为特征的死亡病例组织病料送往市动物疫控中心。
    4、检测方法
    (1)免疫抗体监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①方法:正向间接血凝(IHA)试验或ELISA方法。
    ②判定:IHA试验以猪免疫后21天抗体效价≥26判为免疫合格,ELISA以猪免疫后21天抗体阳性判为免疫合格。
    (2)病原学监测:疑似猪瘟病例样品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检测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或RT-PCR或ELISA或荧光方法RT-PCR。
    5、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及动物的处理
    对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猪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猪。重点对种猪场、规模饲养场和屠宰场的猪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
    1月-3月和10月-12月,每月对固定监测点进行一次监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3、监测数量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种猪场、规模饲养场和屠宰场样品采集和病原学检测。
    每次监测数量不低于50份鼻咽拭子或组织样品,全年监测数量不低于300份鼻咽拭子或组织样品。其中,种猪场不低于90份,规模饲养场不低于120份,屠宰场不低于90份。
    4、检测方法
    RT-PCR或荧光RT-PCR方法。
    5、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及动物的处理
    (1)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经复核阳性的猪按农业部有关规定处理。
    (2)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进行报告。

    (六)鸡新城疫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不同年龄、品种的鸡、火鸡、鹌鹑等家禽。重点对种禽场、规模养禽场、养禽专业户、活鸡市场的家禽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
    全年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分别在4月、11月份。同时,各区县要根据实际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监测。
    3、监测数量
    (1)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祖代以上种禽场血清学监测和所有样品的病原学检测。
    祖代以上种禽场以存栏量的0.1%采集血清和泄殖腔/咽喉拭子样品,每场不少于20份;采集野鸟新鲜粪便,总量不少于100份。
    (2)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父母代、商品代禽场(包括专业养禽户)、农村散养户、集贸市场的血清学监测和病原学监测样品的采集。
    每次集中监测数量如下:所有父母代、商品代禽场(包括专业养禽户)以存栏量的0.1%采集血清和泄殖腔/咽喉拭子样品,每场不少于20份;农村散养户每户不少于5份;采集2个集贸市场活禽血清和泄殖腔/咽喉拭子样品,每场不少于15份。
    4、检测方法
    (1)免疫抗体监测方法及判定
    ①方法:血凝抑制(HI)试验。
    ②判定:家禽免疫后21天HI抗体≥25判为免疫合格。
    (2)病原学检测方法
    可疑病例样品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检测方法采用RT-PCR。
    5、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及动物的处理
    病原学检测阳性禽场应采取净化措施。

    (七)家畜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奶牛、种牛、种羊、种猪。
    2、监测时间
    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集中监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3、监测数量
    每次集中监测数量如下:
    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奶牛、种牛进行血清学监测。种羊、种猪按存栏量的10%进行监测。
    4、检测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18646-2002),种猪、种羊筛选检测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奶牛、种牛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检测。
    5、检测阳性动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对阳性畜进行扑杀及作无害化处理,对监测到阳性畜的养殖场定期进行跟踪监测。

    (八)牛结核病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所有奶牛、种牛。
    2、监测时间
    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集中监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3、监测数量
    每次集中监测数量如下:
    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奶牛、种牛进行监测。
    4、检测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18645-2002),用牛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检测。
    5、检测阳性动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对阳性畜进行扑杀及作无害化处理,对监测到阳性畜的养殖场定期进行跟踪监测。

    (九)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残存钉螺区域内耕牛、山羊、奶牛。
    2、监测时间
    每年7-8月份监测一次。
    3、监测数量
    残存钉螺区域内所有耕牛、山羊进行监测,奶牛按存栏量的20%进行监测。
    4、检测方法
    用间接血凝试验或Dot-ELISA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用粪便毛蚴孵化法复检,仍为阳性的确诊为阳性畜。
    5、监测阳性动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对阳性牛和全部存栏牛进行药物治疗。

    (十)狂犬病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狂犬病高发区及受威胁区。重点对死亡犬、疑似发病犬、动物门诊犬采样监测。
    2、监测时间
    血清学监测:在犬、猫狂犬病免疫一个月后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3、监测数量
    市、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有证犬监测。按有证犬的1%进行监测。
    4、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
    5、病原学检测阳性样品及动物的处理
    (1)脑组织样品送农业部狂犬病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2)扑杀阳性犬,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一)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监测方案

    1、监测范围
    所有马匹。
    2、监测时间
    每年进行一次集中监测。每年在10月底前完成。
    3、监测数量
    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所有马匹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
    (1)马传染性贫血,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2)马鼻疽,用鼻疽菌素变态反应试验进行检测。
    5、监测结果处理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对阳性马匹进行扑杀及作无害化处理。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