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根腐病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产生日期:2018-09-17 01:57      来源: 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草莓根腐病在秋季定植后至初冬均可发生,发生后会对草莓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

1.病菌来源

一是土壤带菌,二是苗自带菌。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在秋冬季的温湿度下,极易侵入根系,出现病斑,后在病部繁殖,借助灌溉水传播蔓延。草莓移栽时容易造成伤口,病菌也会随着伤口感染植株。

2.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根系,发病初期先从侧根或新生根开始,表现为植株根系比健康植株根系明显短小,颜色偏暗,不定根大量死亡,新生根受到病原菌的侵害后,生长稀疏。

当病菌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后,菌丝沿着根中柱生长,随后根部会出现浅红色或褐色不规则的斑块,颜色逐渐变深呈暗褐色。随病害发展,根中柱变成红褐色、腐烂,全部根系迅速坏死变褐,此为该病的明显特征。

植株根部受害后,吸收能力下降,导致水分、无机物和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致使地上部分外叶叶缘先发黄,部分叶片变褐、缩卷至坏死,病株表现缺水状,逐渐向心叶发展至全株枯黄死亡。  

3.发病环境

该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灌水过多,该病发生严重。当棚内地温10℃、室温22℃、湿度60%以上时,病菌繁殖迅速。

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田间地势低洼、排灌不良或大水漫灌、重茬、土壤黏重、施用未腐熟肥料、中耕或害虫等会造成根部受伤多,当出现草莓苗逐渐青枯的情况时,就需注意是否是感染了该病。  

4.防治措施

(1)实行土地轮作、高温闷棚杀菌、高温消毒。每亩使用石灰氮120公斤,覆膜浇水盖严后闷棚达25天以上,可有效杀灭土壤病菌和虫卵。

(2)选择无病苗、高畦栽培定植。定植时,遵循“深不埋心浅不露根”原则,根系直立入穴。定植后应反复进行植株整理,扒土露心,摘除老叶病叶。

(3)科学施肥。“见干见湿”肥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残体。根据草莓生长规律,遵循合理施用有机肥、饼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元素,适量减少氮磷肥使用的施肥原则,促使草莓健壮生长。调理土壤环境,激发草莓自身抗根腐病能力。

(4)预防为主。定植前,药剂蘸根,可选用阿米西达、恶霉灵等广谱杀菌剂,切记药剂不可进入植株心叶;缓苗期和开花前分别喷施或灌根,药剂可选用广谱杀菌剂,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原则,对早期预防根腐病效果明显。对已发生根腐病的大棚草莓,应及时拔除病株,选用两种药剂的复配混合液或选择防治根腐病的对症药剂进行灌根。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