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市大力提倡秸秆直接还田,请问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产生日期:2010-06-30 06:26      来源: 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协调土壤中氮、磷、钾比例,促进稳产、高产。但由于作物收、种环节间隔时间短,秸秆分解腐烂缺少足够的时间,加上受机械、劳力、技术等因素制约,秸秆还田往往处理不到位,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一是土壤的碳氮比失调。秸秆的碳氮比为65~85:1,而分解秸秆的微生物活动所需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如果土壤氮素不足,微生物与农作物争夺氮素,造成秸秆分解缓慢,或稻苗因缺氮而黄化,生长不良。

二是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等毒害物质,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三是秸秆粉碎不合要求,或局部地方秸秆过长,过于堆积,造成稻谷或秧苗与土壤接触不良,会影响出苗或扎根。

四是秸秆还田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和种子及土壤和根系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的发芽,扎根不牢,出现吊根现象。

五是秸秆没有经过高温堆腐直接还田,可能带有病原体、虫卵、杂草种子等,会加剧病虫草危害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秸秆直接还田田间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规范作业,提高整田质量。小麦秸秆留茬应控制在20厘米以内,并对秸秆进行粉碎,均匀抛撒。土壤及时用旋耕机干耕二次,翻埋深度为15厘米左右。然后上水浸泡后耙田,做到田面平整。同时,要求畦宽2.5~3米,条条拖沟,必要时加开横沟,做到田间沟系畅通。

2.早施、增施氮肥。(1)翻耕前每亩增施碳铵30~50公斤,既可为好氧性微生物提供养分,又可中和秸秆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减少还田后对水稻生长带来的不利;(2)早施苗肥,在稻苗一叶一心至二叶期每亩施尿素7.5公斤,减轻稻苗与微生物争氮的矛盾;(3)重施分蘖肥,三叶一心每亩施BB肥25公斤,四叶一心至五叶期每亩施尿素7.5公斤,降低土壤碳氮比,利于微生物活动,满足幼苗生长对氮的需求,加快秸秆分解。

3.加强水浆管理。(1)播种至出苗阶段,采取湿润秧板晒出苗,防止田间积水,促稻苗扎根立苗。如遇高温干旱,可采取灌跑马水的方法,夜灌日排;(2)分蘖阶段,进入一叶一心后及时建立浅水层,采取好气性灌溉方法,勤换新鲜水,必要时可以采取晒田,以降解秸秆腐烂分解带来的有毒物质。保持土壤干干湿湿,确保充足的氧气,以满足水稻根系及秸秆分解对氧气的需要。

4.加强病虫草的监测和防控。切实做好病虫监测工作,对于播前水封或播后苗前化除效果差的田块,建议在大田生长前期,草龄2叶期左右进行一次补除,有效控制杂草危害。同时,在做好周围麦田、杂边地灰飞虱扫残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大田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水稻健壮生长。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