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期病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意见
病虫情报总第25期(水稻第8期)
水稻破口期是水稻病虫害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期,做好穗期病虫防治是确保水稻丰收的关键环节。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病虫的危害,保障我市水稻生产安全,望各区根据本地水稻病虫发生实况,结合品种抗病性、水稻生育期、气候等因素,科学制定防治方案,指导农户做好水稻穗期病虫害的防治。
一、发生情况与趋势
1、稻纵卷叶螟
经8月中旬防治后,当前田间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五(3)代蛾峰从7月底一直延续到8月12日,田间落卵量持续时间较长,且受暴雨影响,部分田块防效不理想,面上还存在一定量的高虫量田块。8月16日~18日调查,稻纵卷叶螟平均卷叶率2.66%,平均亩幼虫量1.54万头,平均亩卵量1.04万粒;最高田块亩虫量19万头(金山),亩卵量10.47万粒(金山)。目前田间以高龄幼虫为主,3龄以上虫态占比超70%。
根据当前主虫态、结合历期及天气等因素测算,预计8月23日前后进入六(4)代蛾峰。
2、稻飞虱
当前田间虫卵量低,以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为主。8月16日~18日面上普查,白背飞虱平均亩虫量1万头,平均亩卵量6.41万粒;灰飞虱平均亩虫量0.49万头,平均亩卵量1.08万粒,虫卵量分别下降到8月初的31.4%、34.4%。
8月上旬,褐飞虱在崇明、金山、松江部分监测点测报灯诱测到少量成虫,8月份以来41盏测报灯单灯累计诱虫11.18头,是2020年同期9.88%。
3、纹枯病
8月中旬以来病情快速上升,发病程度明显重于上年同期。金山观测圃,8月11日纹枯病平均病株率7.12%,病情指数2.61,8月16日平均病株率15.96%,病情指数5.93,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1.08倍、2.27倍。8月16日~18日普查,全市平均病穴率13.4%,病株率5.1%,病情指数1.55,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8倍、1.8倍、2.5倍;最高病穴率72%,病株率54%,病情指数32.4(奉贤)。
4、稻瘟病
8月16日调查,观测圃叶瘟平均病叶率19.6%,病情指数5.32,面上调查病叶率最高达35.8%(嘉定)。
根据天气预报,未来15天本市以雷阵雨天气为主,市郊气温在26℃-31℃之间,在8月底9月初和9月5日~6日将有两个明显的降雨过程。适温高湿的天气对水稻褐飞虱的繁殖、纹枯病和稻瘟病的扩展蔓延均非常有利。后期需密切监测褐飞虱动态,及时做好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
二、防治意见
根据对主栽品种调查测算,今年我市主要品种生育进程相比往年略提早,大部分早、中熟水稻品种将于8月23日前后进入破口期,迟熟品种在8月底至9月初进入破口期。由于全市水稻品种多,栽播期长,水稻生育进程复杂,望各区根据本区水稻品种、播期以及田间病虫发生特点,及时组织开展穗期病虫害防治,确保水稻丰收。具体意见如下:
1、防治时间和对象
(1)防治对象:一般水稻应做好穗期两次用药,若后期天气对发病有利,抽穗不整齐或穗期特别长的品种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准备第三次用药。第一次用药主治穗颈瘟、稻曲病,挑治残虫量偏多田块稻纵卷叶螟,兼治纹枯病、螟虫。第二次用药主治穗颈瘟、稻曲病,挑治或兼治稻飞虱。具体防治对象根据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调整。
(2)防治时间:根据不同水稻品种生育进程和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确定,做好精细化指导。第一次用药,以稻曲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应掌握在破口前5-7天(叶枕平)用药,以稻瘟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应掌握在破口期用药。第二次用药在第一次防治后7~10天(间隔天数根据所选择的药剂种类和田间防效适当调整)。抽穗不整齐或穗期特别长的品种应在第二次用药后的7~10天进行第三次防治。
2、选用药剂
(1)防治稻瘟病:每亩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27克,或2%春雷霉素水剂100毫升,或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50~60毫升,或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56~73克,或40%稻瘟灵乳油94~113克,或26%稻瘟·醚菌酯悬浮剂60~90克,或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或75%肟菌·戊唑醇水份散粒剂15克,或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春雷·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克。
(2)防治纹枯病:每亩可选用24%井冈霉素A水剂20毫升,或4%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00~150克,或6%井冈·嘧甘素100~180毫升,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或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9%、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30~60毫升,或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20~25毫升,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克,或125克/升氟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或30%噻呋·戊唑醇悬浮剂15毫升。
(3)防治稻纵卷叶螟、螟虫:每亩可选用100亿孢子/毫升短稳杆菌悬浮剂600~700倍液,或10万OB /mg·16000IU/mg苏云·稻纵颗可湿性粉剂100克,或30亿PIB/毫升甘蓝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40~50毫升,或32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克,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10~20毫升/亩,或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6~9克、15%茚虫威悬浮剂12~16克,或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0~15毫升、14%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0~20毫升、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20~30毫升。螟虫发生普遍的区域建议每亩用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30克、25%甲氧•茚虫威悬浮剂40毫升、或20%氰虫•甲虫肼悬浮剂30~40克。
(4)防治稻飞虱:每亩可选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0~16毫升,或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20~28克,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12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20克,或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3~5克,或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4~8克,或20%烯啶虫胺水剂20~30毫升。
三、注意事项
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精准用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纹枯病和稻瘟病混发区域应优先选择可兼治两种病害的药剂,避免重复用药,减少用药量。
2、防治飞虱药剂时应避免使用吡虫啉等产生高水平抗性的药剂品种。根据监测,本市已出现对井冈霉素抗性的纹枯病菌株,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中等抗性,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药剂。
3、注意轮换用药,一般药剂一个生育期内同类药剂不要超过2次,同一防治对象原则上每次只选用一种药剂。稻瘟灵、三环唑在一个生育期使用次数应控制在2次以内。绿色认证的田块应遵循相关使用要求。
4、施药要选择早晚比较凉爽时段,避开阵雨、雷电天气。周围有鱼塘和虾塘的地区,禁止田水排入河道。
5、根据所使用的喷雾器械和药剂用足水量,均匀喷施,确保防治效果。在放蜂、养虾、养蟹地区施药时应选择小机喷雾,并慎用有机磷类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