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产生日期:2020-09-07 10:56      来源: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病虫情报总第二十六期(粮油第8期)

目前我市水稻正处于破口抽穗阶段,又是褐飞虱最适繁殖和危害时期。根据监测,我市当前部分田块褐飞虱虫量较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防治,近期褐飞虱田间虫卵量将大幅度上升,存在大发生风险,重发田块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确保本市水稻丰产丰收,各区、乡镇农技部门要认真做好防控指导和宣传工作,切实做好当前水稻褐飞虱的防控工作。

一、发生情况及趋势

根据9月3日~5日普查,全市平均亩虫量14.28万头,平均亩卵量244.89万粒,最高亩虫量224万头,最高亩卵量超过1000万粒。目前田间以成虫和高龄若虫为主,长翅成虫、短翅成虫、高龄若虫、低龄若虫比例分别为39.6%、20.3%、25.6%、15.33%。卵发生级别调查,一级卵占55.74%、二级卵23.51%、三级卵9.55%、四级卵10.49%。

3.jpg

图1  2010~2020年8月26日至9月7日全市平均单灯累计虫量(头)

灯下监测,8月26日至9月7日持续出现较大的迁入虫量,全市平均单灯累计诱虫553头,分别是上年和历年同期的59.6倍和5.3倍。其中,8月26日~31日、9月3日~4日、9月7日分别出现迁入高峰,高峰日全市平均单灯诱虫117头,最高单灯诱虫1888头。预计随着中稻区的水稻成熟和收割,近期仍将有持续迁入。根据天气预报和褐飞虱发生历期测算,预计9月10日后田间若虫量将大幅度上升。

二、防治意见

当前褐飞虱发生在区域之间、田块之间差异较大。各地应在加强普查的基础上,根据田间褐飞虱发生与前期的防治情况,做好分类指导。

1、防治范围及时间:

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为主,虫量达到20万头/亩以上,或者短翅型成虫达到2500头/亩以上的田块,查见后立即防治。以低龄若虫和卵为主的田块,建议在9月12日~15日期间组织开展一次防治。

2、防治药剂:

以成虫和高龄若虫为主的田块,可选用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或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或20%烯啶虫胺水剂,或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

以低龄若虫和卵为主的田块,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各龄期虫量均多的田块,可同时使用烯啶虫胺和吡蚜酮。

三、注意事项

1、目前水稻群体大,应根据所使用的喷雾器械和药剂用足水量,大机每亩用水量不少于45kg,均匀喷施到位,确保防治效果。选择超低容量喷雾的,应密切关注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避免产生药害。

2、根据抗性监测,褐飞虱已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等药剂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呋虫胺、吡蚜酮等产生中至高水平抗性。勿盲目选择药剂,要注意轮换用药。一个生育期内同类药剂不要超过3次、同一药剂不连续使用2次。绿色认证的田块应严格遵循相关使用要求。

3、用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水层,用药后保水2~3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精准用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和利用天敌。

4、喷药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施药期若遇高温天气,尽可能在早晚喷药,以防中毒。施药要避开阵雨、雷电天气。周围有鱼塘和虾塘的地区,禁止田水排入河道。

5、在放蜂、养虾、养蟹地区,施药时应选择小机喷雾,并慎用有机磷类药剂。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