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期病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意见
病 虫 情 报
总第26期(粮油第5期)
当前,水稻处于分蘖盛期,田间稻纵卷叶螟蛾量、卵量呈上升趋势, 局部田块白背飞虱、灰飞虱虫卵量较高,早栽田块纹枯病发生普遍。为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望各区加强水稻病虫害监测工作,根据水稻品种生育期和病虫发生特点,做好病虫的分类指导防控工作。
一、发生情况
1、稻纵卷叶螟
四(2)代蛾峰出现早,6月30日~7月5日出现较小蛾峰,全市蛾量从7月14日开始上升,7月16日至19日,亩赶蛾量超过1000头的监测点有11个,奉贤7月19日最高亩蛾量2488头;截至7月19日,全市39个赶蛾监测点累计亩蛾量2333头,是去年同期554头的4.2倍,与2017年持平。根据近期田间温湿度和虫态,预计2代蛾峰将延续至25日,田间低龄幼虫高峰在7月27日~29日出现。
7月17日~18日田间调查,全市平均卷叶率2.48%,最高达6.92%;平均亩虫量为0.44万,最高3.2万头(高于去年同期的1.47%,0.4万)。平均亩卵量0.85万粒,最高5.85万粒,高于去年同期0.08万;随着纵卷叶螟蛾峰的持续,田间虫卵量将进一步增加。
2、稻飞虱
白背飞虱灯下整体虫量为近十年最低,截至7月19日,全市41盏测报灯平均单等累计诱虫45.6头,仅为去年同期107.3头的40%。7月6日~7日,宝山、松江分别出现200头左右虫峰,但全市监测灯下总虫量低于去年与前年同期。田间发生不平衡,各区都有高密度危害点,7月17~18日大田调查,平均亩虫量2.5万,最高25.22万,平均亩卵量8.96万粒,最高127万粒,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0.77万头、3.94万粒。
灰飞虱灯下虫量低,截至7月19日,单灯累计诱虫144.7头,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27头,低于2017年同期的326头。目前田间平均亩虫量为4.59万头,最高27.9万头,虫龄不整齐,高龄若虫比例略高;平均亩卵量4.44万粒,最高32.8万粒,田间虫卵量略高于近年同期(去年灰飞虱平均亩虫量2.54万,亩卵量2.19万),此次调查田间未见条纹叶枯病病株。
褐飞虱灯下虫量少,未见明显迁入高峰。田间目前仅宝山、浦东、崇明部分田块零星见到若虫。
3、纹枯病
播期较早的田块发病普遍,近期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的气象条件对纹枯病蔓延发展有利,7月17~18日发病田块平均病穴率4.58%,最高8%(松江),平均病株率1.58%,最高33.18%(崇明),平均病情指数0.34.最高6.64,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1.04%、0.85%、0.22.
4、稻瘟病
受近期阴雨天气偏多、温度偏低影响,部分优质稻品种如南粳46、沪软1212、银香38等叶瘟普遍发生。
5、螟虫
当前零星为害。7月17~18日调查,仅浦东、奉贤、金山、崇明这几个大区有发生,全市平均株为害率0.04%、最高0.63%。
二、防治意见
1、防治适期: 7月27日~29日;
2、防治对象:主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兼治螟虫,挑治稻飞虱。
3、防治范围:前期未防治的田块及前期防治后虫卵量仍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
4、选用药剂:
(1)防治稻纵卷叶螟:此次蛾峰持续时间长,田间虫态世代重叠明显,建议选用对高龄虫效果好且持效期长的药剂,可选用: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毫升,或15%茚虫威悬浮剂16毫升,或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8~10克。螟虫发生较重田块建议用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亩,或6%阿维·氯虫苯悬浮剂50毫升/亩。
(2)防治飞虱:每亩可选用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20~28克,或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8~12克,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3~5克,或20%烯啶虫胺水剂20~30毫升。
(3)防治纹枯病:根据监测,本市纹枯病菌株已经普遍对井冈霉素产生抗性,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中等抗性,此次防治建议选用24%己唑·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亩,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毫升,或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克,或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亩,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克/亩,或125克/升氟环唑悬浮剂30毫升/亩,30%噻呋·戊唑醇悬浮剂15毫升/亩等。
三、注意事项
1、在放蜂、养虾、养蟹地区要慎用有机磷,养蚕地区要慎用沙蚕毒素农药,施药时应选择小机喷雾。
2、高温季节,尽可能在早晚喷药,以防中毒;同时要避开阵雨、雷电,防治后4小时内遇雨,及时补治。
3、每亩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周围有鱼塘和虾塘的地区,禁止田水排入河道。
4、注意轮换用药,一个生育期内同类药剂不能超过3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