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及防治意见

产生日期:2018-04-20 04:46      来源: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根据浦东、金山、奉贤等各区县系统监测,结合天气和小麦生育期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本市小麦病虫发生趋势为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为57万亩次。其中: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小麦白粉病偏重发生;麦类蚜虫中等发生;黏虫偏轻发生,北部中等;灰飞虱偏轻发生。为有效控制小麦病虫,保证产量,望各小麦种植区结合生产实际,切实做好防治工作。

一、发生趋势分析

1、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6万亩。

2、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4月初调查, “华麦5号”、“罗麦10号”、“苏麦188”平均病株率1.2%,病叶率0.25%,最高病株率达8%,略低于去年同期(病株率2%,病叶率0.5%,最高病株率15%)。

3、麦蚜。预计中等发生, 发生面积16万亩。前期温度低,田间虫量较少,3月下旬虫量开始回升。3月30日调查,全市平均有蚜株率为6.8%,幅度0~16.9%,百株蚜量10头,幅度0~42.5头,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有蚜株率33%,百株蚜量66头)。随着后期温度回升,田间蚜量会明显上升。

4、黏虫。预计偏轻发生,北部地区可达中等,总计发生面积10万亩。糖醋液诱钵2月15日前后出现小峰,2月28日~3月5日出现明显蛾峰,(光明单钵累计诱蛾80头)。3月1日稻草开始查到卵块,3月12日开始卵块陆续增多, 3月19日浦东、光明同时出现产卵高峰,预计卵孵高峰期在3月底出现,可延续到4月上旬。4月2日,金山首次在田间查到幼虫,亩虫量400头。

5、灰飞虱。当前零星发生,预计穗期轻发生,发生面积3万亩。3月30日全市普查,灰飞虱平均亩虫量0.02万头,幅度在0~0.055万头,虫量与2017年同期基本持平,维持在低位。

二、预报依据

1、菌源。小麦赤霉病近年来发生较重,连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有利病菌田间繁殖,田间菌源充足。今年稻桩子囊壳3月7日金山始见,与去年相仿。 3月30日全市调查,平均穴带菌率14%,最高37%(金山);株带菌率为3.55%,最高5.1%(金山),带菌率高于去年同期(2017年丛带菌率7.34%,株带菌率1.29%)。4月2日子囊壳成熟度镜检二级比例已达到20%,比去年同期早。随着4月份温度回升,预计子囊孢子释放可以从4月上旬开始,释放高峰期与小麦的抽穗杨花期吻合度较高。

2、天气。据市气象部门预测,4月全市气温略高,降水量略少。预计4月平均气温为15~16℃,较常年平均15.3℃略偏高。预计全月降水量在60~90mm,雨日9~12天,主要降水时段四个,分别出现在4月5-8日,13-15日、22-24日和27-29日,下旬降水过程较多,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利于赤霉病病菌侵染。

3、小麦品种生育期。苏麦188、华麦5号、罗麦10号这三个品种所占全部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对白粉病敏感,对赤霉病抗性均不强。由于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小,整体播种期比较整齐,11月20日前播种的小麦目前全市比例在60%,11月下旬播种的小麦面积占30%。11月20日前播种的,预计4月10日前后抽穗;11月下旬播种的预计4月12日前后抽穗,花期集中在4月中旬至下旬。

三、防治意见

1、防治对象和适期

第一次在扬花初期(见花打药),主治小麦赤霉病、蚜虫,兼治白粉病、灰飞虱,挑治黏虫;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主治小麦赤霉病、蚜虫,兼治白粉病、灰飞虱。如花期阴雨天多,应争取第三次防治。

2、药剂选用

(1)防治赤霉病:亩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或者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或者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80克。

(2)防治白粉病:亩用12.5%腈菌唑乳油20毫升~30毫升。

(3)防治麦蚜: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

(4)防治黏虫:亩用20%哒嗪硫磷乳油60毫升。

3、注意事项

(1)防治适期要根据各区小麦生育期进行分片指导;

(2)在防治适期如遇过程性天气或连续阴雨天气,要抓住晴天突击防治;

(3)一定要用足水量,并根据用水量适当调整用药量,避免药液浓度过高造成药害。一般常规手动喷雾器每亩用液量40~50公斤,弥雾机15~30公斤,用细雾喷施。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