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探索“好邻居”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产生日期:2020-11-18 12:01      来源: 秘书处(效能督查处)

为弥补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短板,满足农村村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近年来,松江区积极探索集社会价值体系、服务空间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多元参与体系、考核激励体系于五位一体的“好邻居”松江特色社区服务品牌,力争打通服务农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松江区的这一做法入围2020年度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一、打造“好邻居”三级阵地,实现服务资源均衡覆盖

立足城乡社区服务还不够平衡、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推动“一心一站一点”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

(一)积极整合资源,试点推进镇级社区服务中心

通过品牌化设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营、专业化支撑和社会化发展,松江区在今年推进了首批3个镇级“好邻居”示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例如,车墩镇流动人口和老龄化比例较高,镇政府将部分属于商业租赁的空间进行收回改造,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了集老年助餐、科普教育、健康体验、农村养老等功能综合设置的祥东“好邻居”社区服务中心,总面积达5177.31㎡。中心充分考虑周边村民婚丧喜事的需求,在二楼辟出一半区域作为村民会所,使周边5个居村的村民最多只需要步行15分钟就能走到中心,构建了“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优化功能布局,全面提升村级社区服务站

为优化“好邻居”社区服务站功能,松江积极打造“1+5+X”空间体系模式,全区84个村实现从原有风格不一的村委会办公场地到“好邻居”社区服务站翻牌的升级转变。“1”即一个受理服务“厅”,办公场所统一设置敞开式办公,前台以窗口形式接待村民,代理代办相关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公益慈善服务咨询等。“5”即五间基础服务“室”,分别为联勤联动室、议事协商室、党群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卫生服务室,每间服务室功能清晰、定位明确,从空间上进一步明晰社区服务站功能划分,提升空间利用实效。“X”即X项特色服务“点”,由各村在“1+5”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布局设置特色服务项目点,做到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

(三)坚持需求导向,加快推进户级农村睦邻点

为弥补农村村域面积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短板,松江区按照村民自主发起、村民自愿参加、活动自己设计、政府引导指导的“三自一引”原则,积极培育农村睦邻点,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增强村民凝聚力。例如,新浜镇胡家埭村的68岁村民徐亚根,主动腾出自家房子申报村里睦邻点,按照一位负责人、一个固定活动场所、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一本活动记录台账“四个一”的建设标准,区民政局、村委会给予资金、资源支持,配齐完善睦邻点设施设备,为周边村民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场所,和睦邻里关系,培育文明乡风。目前,全区已有400多个农村睦邻点,其中示范老年人睦邻点有190个。

二、提升“好邻居”服务能级,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好邻居”服务体系积极在“实”字上下功夫,通过做好资源集聚的“加法”、科技赋能的“乘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抓实“三份清单”。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190余项政务服务清单已全部向村级延伸,更多事项在“好邻居”社区服务站实现了一次性办结;积极整合面向社区的各类生活服务清单,目前已开通为村民提供水电煤缴纳、公积金账户查询等内容;依托党员“双报到”“双报告”等制度的志愿服务清单不断拓展,身边的能人达人、热心公益志愿者等社区力量进一步被挖掘,多层次、广覆盖、常态化的社区公益志愿服务网络雏形初显。

(二)完善一批制度。明确错时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委会错时工作、延时工作、晚间值班、双休日和节假日值班,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务公开栏等方式向社会公示具体情况,提高村民的知晓率,确保村民“找得到人、办的了事”。制定接待群众制度,全面推广“全岗通”、“首问负责制”和工作日志、民情手册等做法,梳理完善“首问接待—限时办结—办结告知”的办事流程,及时回应村民诉求。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群众评价在考核中的权重,强化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管理,对不能胜任的村干部执行退出机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三)创新科技手段。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信息化平台——“社区云”建设试点工作。在社区治理端,为居村依法协助行政、依法开展自治、日常办公管理提供多维度支撑;在居民参与端,设置信息公开、社区通知、在线服务、自治议事等“居社互动”功能,推动“好邻居”社区服务延伸到手机屏幕,提升年轻村民、上班族等群体的参与度。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松江区个性化“好邻居”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松江社区治理智能化的品牌。

三、优化“好邻居”服务模式,激发多元共治活力

“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三个转变”,加快实现以“有形有限空间”发挥“更好更优功能”的工作目标。

(一)推动基层治理由“简单粗放”向“精准对接”转变。积极收集民意,精准对接需求,持续多点发力。针对农村老人不愿离家养老,叶榭镇探索推广全市首个“幸福老人村”;针对农村地区文化资源不足,区文旅局推出农家书屋“百姓书声”文化惠民项目;针对村民收入低、看病难,区卫健委每年向农村输送乡村医生,推广1+1+1签约服务,开展免费体检、健康状况评估、优先转诊等服务。

(二)推动社区服务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改变过去社区单一服务的短板,依托党建带动、服务支撑、活动联线等资源,实现群策群力、各司其职又互为补充的“集群作战”效应。例如,车墩镇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社会组织,打造“大海公益”等一批深受社区群众欢迎的服务项目品牌,实现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双提升”。

(三)推动村干部由“减负”向“增能”转变。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原则,要求村居干部走出“单间”办公室,“下楼”到社区服务站等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区各村已因地制宜完成村级办公场所改造,实现了村“两委”成员开放式办公,在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村干部”为“勤务员”的转变,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疏通了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松江区  供稿)

标签:

分享到:

字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