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晶梨”家族又添新成员
产生日期:2025-07-30 14:59 来源: 东方城乡报
□记者 施勰赟
为促进上海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更好地推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金山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工作,近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与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举办沪晶梨系列品种推介会暨金山区梨产业化联合体筹办启动会。
推介会集中展示了“沪晶梨”系列新品种与新技术,分享了“沪晶梨18号”成果转化两年来的种植、推广成果。当前,继“沪晶梨18”成功实现成果转让后,团队在市农科院林果所育种专家骆军研究员的带领下,又成功选育了“沪晓”“沪晶梨67号”,形成了成熟期交替的早熟褐皮梨“三剑客”,让“沪晶梨”系列蜜梨上市期从7月初持续至8月中下旬,为消费者带来近两个月的甜蜜品鉴期。
优化产业布局
走进位于金山廊下镇的上海施泉葡萄廊下中华村果树基地,“沪晓”种植区内,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当前正值“沪晓”品鉴期,随手摘下一颗成熟的果实品尝,皮薄肉嫩,果肉细腻无渣,清甜饱满的果汁让人唇齿留香。经仪器检测,果实糖度可达14.7度。
“沪晓”是市农科院林果所育种专家骆军团队选育的新品种早熟褐皮梨,上市期自7月中旬至8月上旬,介于“沪晶梨18号”与 “沪晶梨67号”之间,填补了“沪晶梨”系列空白,果实大小在250克左右,亩产量达1500公斤。与其他蜜梨相比,“沪晶梨67”较耐储存,从树上采摘后放在2℃冷藏条件下可保存60天以上,且冷藏后口感更佳,大大延长了货架期。
近几年,“沪晓”已在上海及全国多个蜜梨主产区试验种植,生产表现良好,受到种植户认可。“当前,‘沪晶梨’系列品种外观与品质均相近,种植户可同时种植三个品种实现接力上市,拉长货架期,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骆军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沪晓”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已进行了公示,并完成了上海市林木良种审定初审工作,下一步将加大推广力度。
而此前成功实现成果转让,于2023年正式授权给上海华园果树科技联盟的“沪晶梨18号”,经过两年的推广种植,收获种植户广泛好评,目前全国推广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
加速示范推广
“‘沪晓’吃口好的,不知道管理方面难度高吗?”“‘沪晶梨18号’我们这两年种下来,无论是产量还是梨果的品质都很好,接下来能不能嫁接一些‘沪晓’试试?”经过现场品鉴与种植基地考察,不少种植户都对新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联手上海华园果树科技联盟的8家授权推广企业,分别在上海奉贤、金山、崇明和浦东果树种植区域,以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利用合作推广企业的资源优势,采取高接换种、新建高标准核心示范基地等方式,推行“沪晶梨18号”配套栽培技术规程,重点示范推广沪晶梨18号“高光效树形培养”“精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及“适时精细采收”等关键技术,共建设示范基地约1000多亩,多地示范基地已经结果,向周边果农展示了沪晶梨18号卓越的早熟梨品质和市场优势,取得了良好成效。
此次沪晶梨系列品种推介会,主办方特地邀请了金山地区的多家梨果种植户到现场观摩,希望通过好品种与好技术引领金山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杨立平介绍,金山区共有蜜梨种植户63家,梨树种植面积近4000亩。当前面临品牌影响力不够、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希望能够通过成立产业联合体,借助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好技术、新品种、规模化和产业链整合来解决当前产业难题,同时,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渠道等方式,整合金山多个产业联合体资源,让联合体不再是简单“拼船出海”,而是“航母编队”。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华园联盟采取多种措施,对“沪晶梨18号”进行了多方位、多阵地的宣传,先后在长三角地区、蜜梨主栽区举办了观摩会和品鉴会,让参加展示的果农直观感受“沪晶梨18号”的外观、口感、产量等显著优势,增强引种信心。
然而,随着“沪晶梨18号”的推广热度增加,违规侵权的案例也屡有发生。“我们联合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组建了律师团队。对相关违法和侵权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调查取证,并通过DNA鉴定、基因库比对等生物科技手段,维护知识产权。”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为确保种苗的质量,被授权的8家联盟企业,合作建设3处专业育苗基地,从砧木生产,到种条选择,和嫁接管理,实行了专圃管理。今年更是进一步提高了梨种苗的出圃规格,在每捆种苗加挂二维码防伪标识,确保梨苗出圃纯度达到98%,规格达到1厘米,为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提供了优质种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