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典型续写新故事,解读上海一个乡村从“保底型”到“共富型”背后的密码 写好“融”字经,拓展乡村产业“新进阶”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上海“三农”图景发生着喜人变化。
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村口,矗立着标志性建筑物——塔楼,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塔楼西紧贴庙泾港河道。上有巍峨塔楼,可登高远眺,瞭望杨王美景,下有庙泾港一枕碧流,寓意杨王村繁荣、富庶、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之路。
乡村振兴“密码”何在?这里有答案:存量得到深耕,增量也在蓄势。杨王村人的眼中,既有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也有国内大市场;既能够在传统的田头市场上摸爬滚打,也能够在现代产业领域纵横驰骋。乡村振兴,不仅点亮着乡村、连接着城乡,更聚合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焕发出每一位耕耘者强劲的生命力。
厚土新枝,其命维新。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让杨王村从不缺少新故事。这不,组织筹建中的杨王集团计划在明年亮相,吸引越来越多优质资源和年轻力量到来,乡村迎来新气象。
从“保底型”向“共富型”转变
如果说一个地域拥有较多特色农产品是资源禀赋多样的“先天”优势,那么,向产业振兴“模范生”不断前进,杨王村靠的是立足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的“后天”创造。
如今,乡村发展亟待进一步拓展思路,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乡村建设目标——共富乡村。在杨王村党委书记何冰看来,推进共富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让村民意识到,自己土生土长的村子蕴藏着许多产业发展潜能。
写好“融”字经,积极拓展乡村产业的增值增效空间。新发展阶段的杨王村产业,从横向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并优化配置,实现“1+1>2”的集聚效应;从纵向看,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多年来,杨王村引入雅特兰、金都、宏钰医疗、永铭电子等200余家优质企业,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杨王经济园区依托“三横两纵”高位规划,清晰划分、明确定位园区产业板块,西部打造先进智能制造区,中部打造总部科创活力区,东部形成线上新经济文创区,聚焦重点项目,打造集文化创意、总部科创、智能制造和乐享生活于一体的“杨王田园硅谷”。
“首先要有自力更生的勇气,并且善借外力。”何冰坦言,服务农村和农民的情怀也很重要,这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根”。
以建设成效检验“成色”,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国最美村镇颁奖典礼上,杨王村获颁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宜业和美奖”,何冰被评为“乡村首席服务官”。星光之间,是具象化的初心。
杨王村于2004年起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杨王苑,总共千余套房屋,解决了村民的宅基地置换问题。到了傍晚,小区里到处可见坐在长椅上拉家常的阿婆阿公们,悠闲散步的阿姨叔叔们,还有撒欢嬉闹的孩子们,村民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舒适宜人,农民富足安康,产业繁荣发展,日子一天好过一天,这正是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谈起当下的生活,村民胡老伯脸上满是笑容。
作为老典型,杨王村还有新故事可讲吗?何冰和大家都深谙一个道理——跳出杨王,才能真正发展杨王。即将成立的杨王集团将打造成村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
乡村需要被更多地“看见”
因深厚底蕴而写就的文化葳蕤之气,在希望的田野上激荡开来。作为奉贤区“好家风好家训”培育工作的发源地,杨王村自2006年起就启动家风家训活动。2019年,奉贤区级家风家训主题展馆——杨王家风家训馆建成,以中国传统院落、江南建筑特色为主,以从古至今、由国至家为脉络,用现代简练手法营造出传承家风家训和“贤文化”的氛围。如今,起源于杨王村的“好家训好家风”已走出奉贤、走向全国,成为南桥镇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实根基。在高速发展历程中,杨王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幸福村等众多国家级奖项。
漫步杨王村,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扑面而来。总有新点子,总是走在创新的前列,因此,能够持久焕发,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何冰介绍,去年,杨王村创立“OurYoung阿瓦杨”文化品牌,策划、推广、举办多维度发力,在中秋、国庆等节庆期间先后推出乡村游园集市、文艺展演、乡村烧烤音乐美食节等活动。随着淄博烧烤的出圈,杨王村专门将淄博的烧烤师傅请来乡村烧烤音乐美食节。华灯初上,在专业歌手表演的音浪声中,人们相约而来,团团围坐在冒着炭火气息的小炉子前,等着摊主将烤至七八分熟的串串放到上面。火红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杨王村未来可期:不断开发乡村艺术等新业态,附带优质产品、服务和吸引人的营销活动,升值文旅产品价值,配套“吃喝玩乐购”服务,招徕更多城市人流。何冰深知,乡村,仍旧需要被更多地“看见”。这种“看见”里,应当包括对土地的惦念,对每一位热爱生活的平凡农民的喝彩。喜欢、走近、参与,就是对乡村最好的精神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