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乡村美学营造,美化公共空间激活新兴产业更助推自治共治

产生日期:2021-08-07 10:15      来源: 文汇报

■本报记者占悦

浦东新区新南村幸福广场中央“倒扣”着一朵巨型“桃花”,每片花瓣由上百根竹子拼接而成,喇叭状空间下方安置了座椅与花圃。“桃花”外围地面被一圈钢琴键般的透明砖面环绕,踩上“琴键”就会以沪语方言发声:“欢迎来到新南村。”

位于千年古镇新场之南的新南村,去年4月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计划,今年7月通过区级验收,达到了创建示范村的预期效果。

新南村这样一处集现代感与设计感的装置,归功于数位青年设计师。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们纷纷迈入田间地头,以美学思维和奇思妙想“活化”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也激活了产业,更为自治共治带来了新载体新可能。

不只是新南村,在上海,伴随着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进入最后验收,越来越多眉目如画的乡村因美而灵动,因美而兴盛,成为鲜活的“触角”,展现着小康社会的美好景象——在宝山区,经过美学设计的公共空间,让村民们怡然自得发展兴趣爱好,丰实心田;在浦东新区,新产业相中了如画美感,纷纷落脚于此,乡创产业如春笋般生长;在奉贤区,越来越多村民自发加入美化乡村的队伍中,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描摹出和美的生活与生机。

形态之美

跳脱“单体、局部的盆景”,从整体视角来规划

新南村又要变新花样了!这两天,每家房屋外都搭起了脚手架,进行着外立面翻新,底楼的花园开始栽种新草坪与季节性花卉。在设计师团队的整体规划下,一场美学营造从自家门口延伸至公共空间,这里正打造更具视觉美感的美丽乡村。

设计师浦彬,他的团队正好负责幸福广场的美化改造。他说:关于乡村的美化,好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实用。因此,改造广场时,“桃花”中心安装了柔和的灯光照明,7个休闲座椅也随之出现。这些座椅的灵感就取自于村民家家户户门口堆放的树枝、瓦片、砖头等。这些材质对村民来说本身就天然自带“好感”,加以美学视角的设计,亲切也实用。

幸福广场首次亮灯的晚上,不少村民特地在这些座椅上坐了许久,一些老人也喜欢围在这里聊天、锻炼、跳广场舞,遛狗的村民们甚至特地改变路线来此转悠。“从那时候起,村里肉眼可见地变美了,村民们‘在晒谷场上谈天说地’的熟悉场景回来了。”

曾主导南京路步行街东拓工程的设计师包蓓蓓也热衷于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她认为:乡村的形态之美,已经跳脱了做“单体的、局部的盆景”,而是要从整体视角来规划,包括配套设施、功能布局等等,都讲求一种基于实用基础的大美。

产业之美

老技艺成为新网红,村民们获得精神与经济双丰收

2000元,这是年逾花甲的潘玥莉一个月的额外“创收”,这给她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

在新南村,织土布是不少女性从小学起的一门手艺。但她们从未想过这“压箱底”技术如今也能创造新价值。以潘阿姨为例,每天送好孙女上学,就直接来到乡创小院,一线一线织起土布,有时还会用土布做香囊、藤编手包、玩偶等。“这项收入虽然不算太高,但我们开心极了。”

让乡村振兴更富生命力,活力的源头还在于产业。设计师们同样也以美学视角充分“激活”新产业。设计师高雅婷,“浦东土布乡创项目”发起人,2019年带着巧思回到新南村。在参与浦东新区妇联开展的美丽庭院建设中,大家发现:这里的村民代代传承土布手艺,却从未想过将其产业化。

乡创小院建好后,设计师挨家挨户敲门,收集织布设备。在浦东新区妇联支持下,越来越多女性村民加入土布项目。如今,三天时间就能织出一匹10米长的土布,设计师则根据土布推出多种文创产品,短短两年销售数十万元,今年已实现盈利。去年,设计师们还带着织布阿姨走进直播间,网上带货,线上织布收获不少流量。“老技艺成为新网红,这对村民们来说是精神与经济的双丰收。”

除了“活化”当地特色元素带动乡村振兴外,打造乡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是更多乡村的选择。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星火村的一家花园式民宿就在不久前正式营业,从屋舍到附近田园,设计师陆笑容对其进行了整体打造。她还打算跟村里合作,通过住宿与认领树苗、采摘农产品联动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闭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振兴。

治理之美

协商共议新载体,更多乡村治理难题在家门口解决

乡村振兴,除了让村落更好看、让产业激活经济外,还在于推动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创造美好生活。

以村民视角建设村落,才能让乡村独具魅力。小学美术教师谭守平退休后,最近找了份“新工作”,他和青年村官张杰一起为奉贤盐行村设计墙上的“插画”。过去村里墙体上,“牛皮癣”广告随处可见。张杰发动了有美术特长的村民,联合村委会组建青年突击队,将墙面、电线杆体绘上美丽图案。

然而,“画什么”成为他们最苦恼的事。熟悉村史的谭守平建议,把村史典故画上墙,既亲切又特别。制盐,是盐行村的“独门绝技”,谭守平带着年轻人来到村史馆,查阅制盐过程,选择传统画风,将古风制盐法描摹上墙。这些由村民共同参与的作品,耗时长达4个月,看着一幅幅作品,大家颇为感慨:“我也成了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伴随着更多公共空间的美化,村民们也有了自治共治的新载体,推动更多乡村治理的难题经过协商共议在家门口就得到解决。

标签:

分享到:

字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