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05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产生日期:2024-06-07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陈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分析了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况,科学地分析了本市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意见,这对于推动本市绿色农业、科技农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接到提案后,我委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工作,积极协调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委组织部共同研究提案内容,商讨形成了一致意见。

  目前,本市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实施绿色循环发展行动、科技装备提升行动、经营主体培育行动、特色品牌建设行动、产业融合增效行动,促进农业实现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布局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体系逐步健全,创新基础更加稳固。2022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3%,居全国领先水平,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也存在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围绕产业链组织创新链的能力不强,农产品供给本地化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本市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立足上海超大城市和都市现代农业特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强化链式布局,部署从源头创新,到技术集成和熟化应用的一体化链式创新;坚持长期持续推动,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培育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一是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围绕学科前沿和市场需求,聚焦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温室和植物工厂等新赛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在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生物制品、智能农业装备等领域形成引领性技术和产品,以科技为基础推动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在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的基础上,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维度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利用新途径,以科技为基础带动循环再生农业的建立。通过直接还田、堆肥还田、环卫处理、饲料加工、编制工艺及环卫收集等方式加强蔬菜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集成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及基料化等方式,全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推动横沙新洲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产业园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探索建设“水-肥-能-碳”一体化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开展了万亩水稻“立体种养”实践。二是强化人才支撑。鼓励涉农高等学校调整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交叉,培养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毕业生回到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组织和创新经营主体运营。充分利用各级人才计划,积极开展农业各类人才选拔推荐,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相关工作,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有效地加强了本市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以市级农业行业技能大赛为主要抓手,持续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育,带动一线从业人员整体技能提升。依托“头雁”项目、菁鹰”培养计划、农业经理人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等多元化的培育体系,不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三是加强农产品的本地化供给。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业科技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农产品产值的增加;印发《上海域外农场现代农业专项规划(2023-2030年)》,规划要求域外农场做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通过秸秆还田、绿肥轮作、种养结合等方式持续提高土壤肥力。按照农业农村部相关工作要求,以水稻为重点,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印发《上海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实施方案》,在示范点中已实现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目标。积极推进横沙新洲园区建设,推动《横沙新洲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层次)》编制工作,推动农业科创和现代都市生态绿色农业发展高地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我市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替代化学肥料投入,提升施肥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和肥料利用率,切实降低农民用肥成本,为优质农产品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利用新途径,从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将尾菜直接处理或通过村级集中回收点回收处理为有机肥,形成绿色农业链的完整闭环。以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为抓手,围绕秸秆沃土、秸秆养畜、清洁能源等进行创新实践,多途径实现秸秆的循环利用。加强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相关工作。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动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进一步提高我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农业废弃物“收集-贮存-清运-还田”一体化的流程和产业,持续开展绿色种养结合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作,通过科技赋能形成“养殖业带动种植业、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加工业带动养殖业”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带动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三园”工程建设。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农产品本地化供给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动横沙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推进域外农场专项规划实施监测,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土地拓量的方式拉动本地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提升着力提升市级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质效。立足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以高产增效和提质增效双轮驱动为动力,优化品种结构,集成关键技术,持续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集成推广一批集高产优质品种、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节水好氧灌溉、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为一体的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促进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高产量和效益,从“量”上进一步提升本地农产品的供给率。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本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结合本地特色,选定重点培育的品牌,从“质”上提升本地农产品的供给。根据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标准,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作。注重经营主体培育,依托产业化联合体,培育一批优质的品牌农产品优质经营主体。

  三、聚焦生物育种新赛道,保障商业化育种稳定发展

  锚定国家种业振兴和上海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深入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有竞争优势的种源领域,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巩固强化育种创新优势。重点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单倍体诱导、新型基因编辑等领域突破生物育种底盘技术,建立快速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培育节水抗旱稻、设施蔬菜、工厂化食用菌、华系种猪、中华绒螯蟹等自主核心种源,创制或改良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抢抓种业振兴机遇,做大做强生物种业。围绕农业战略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牵头开展联合育种联合攻关,加快新品种选育和更新换代。支持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创新,开展种业自主创新和突破性品种选育。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积极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种业平台型企业,支持有实力的种业企业成立实体化创新联合体,保障商业化育种稳定发展。

  四、完善农业从业人员就业环境,引育乡村振兴人才

  围绕本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紧抓人才工作由“抓条线”向“统条块”转变特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本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政策措施。在促进绿色农业、科技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育,会同相关部门围绕乡村紧缺急需行业,以选派、培养和招募结合的方式,为乡村精准输入人才资源。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前沿,鼓励涉农高等学校调整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交叉,培养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毕业生回到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组织和创新经营主体运营。推动高校农业相关专业建设,进一步引导建立农业实践基地,为农业产区提供帮扶支持。持续依托“三支一扶”计划政策举措,集聚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引导应届毕业生服务基层,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及时收集、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同相关部门对接新政策、新措施的出台、落地,更好的为农业领域科技人才在子女教育、医疗、落户等方面提供支持,持续规范优化本市农村居民户口的登记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农村地区因政策原因导致无有效权证房屋户口事项办理工作的通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地区因土地性质等原因使宅基地房屋无法办理房屋有效权证的问题。

  五、坚持数字化赋能,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

  聚焦温室和植物工厂新赛道,创新绿色低碳和数字赋能的智能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国产设施温室的温室生产智慧决策和智能控制,创设生产型植物工厂。落实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持续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推动数字化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三农”深度融合应用。依托“1+N+X+数字底座”的数字农业顶层架构,整合农业产业分布、区域规划、农机作业轨迹、植保病虫害智能检测等数据,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农业数字底座、数据挖掘应用、精准监管手段。重点聚焦高端、精品、品牌地产农产品,打造“区块链+优质农产品”溯源应用场景,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围绕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设施大棚等,构建“一村一码、一棚一码”等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精准化管理水平;强化数字化平台汇集功能,挖掘农业数据价值,实现“一图知三农、一库汇所有、一网管全程”的管理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5月16日

  联系人姓名:李松林                联系电话:23113065

  联系地址: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3

标签:

分享到:

字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