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孙雷同志在上海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的通知
现将《孙雷同志在上海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工作落实。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孙雷同志在上海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2年8月7日)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障供应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5月31日,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回良玉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就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作了部署。今天,市政府在此召开本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上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教育的重点工作,推进上海“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扎实开展。刚才,我们观看了上海科教兴农专题片,对上海近年来的科技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等一会儿,姜平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现在,我代表市农委就做好本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树立“十二五”时期上海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服务等措施,上海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本市农业科技人员先后培育了双低油菜、杂交粳稻、节水抗旱稻等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研发了申嗪霉素、猪链球菌等一批生物农药和疫苗;农业农村信息化开发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技术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二是农业科技支撑和带动产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农作物单产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推广粮油和蔬菜作物机械化种植技术,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广种养结合、资源高效利用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和技术,促进了上海循环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三是农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通过引进与培养结合,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高等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面向行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至2011年末,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80%,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3%。
农业科技进步对于上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本市农业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体系还难以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三支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数量依然不足,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需要进一步强化。我们要根据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特点,遵循农业科技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上海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应当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坚持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面向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坚持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经营手段信息化。积极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构建与都市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至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0%,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要达到100%,持证农业从业人员占比要达到5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明确“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上海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突出抓好“六个着力”。
(一)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切实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化、设施装备、食用农产品安全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一要加快优质高效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点在粮油、园艺、畜禽、水产四个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种;二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生态技术研究,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发展;三要加快农业装备研发。依托本市先进制造业优势,开发一批具有前瞻性、先进性、适用性,可以满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农业装备;四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为农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产销对接和追溯体系的建设;五要深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食用农产品安全技术研究。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有关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和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满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储存、包装、运输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需要;六要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酶工程、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以及农产品分级处理、功能成分提取、低温贮藏、保鲜包装等精细加工技术。
(二)着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切实加强先进适用技术集成配套。围绕设施粮田、设施菜地、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组装集成一批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关键技术予以推广,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要推进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建设。选择一批农业产业规模相对集中、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成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基地,集成应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农业展示平台。着力推进浦东新区、崇明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松江浦南“三农”工作试验区、整建制高产创建和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的科技集成示范作用;要突出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近年来,在郊区形成了葡萄、黄桃、蟠桃、草莓、河蟹、南美白对虾等区域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本市郊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科技扶持力度,加快特色农产品原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的培育,做好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
(三)着力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注重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推进现代种业、智能化农业装备、农业生物制品和农业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新兴产业。一要扶持现代种业发展。培育一批集新品种选育、规模化制种、专业化销售,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形成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优势的种业产业;二要扶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推进与高效生态农业目标相匹配的设施装备产业化开发,发展农产品物流与冷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优势;三要扶持农业生物制品产业。在转基因、农用生物制剂等方面培育龙头企业,研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成产业规模效益;四要扶持农业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精准化、智能化生产,重点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五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四)着力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要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要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编制管理。从各乡镇所承担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任务要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定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编制数,确保核定的编制用于从事农业公共服务职能的人员。要建立完善农技人员聘用、农技推广责任、绩效考评、农技人员培训等四项制度,建立有效的为农服务导向机制,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机构活力,提高工作效能。完善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办法,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
(五)着力抓好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要加快发展农业教育,发挥部市共建高校作用,构建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模式,切实推动高等农业院校更好服务区域发展。加强共建高校和涉农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优化“三支一扶”政策,优先选拔农科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工作。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上海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加快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到合作社任职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
(六)着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要完善投入机制。根据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坚持“稳定支持、适度竞争”的原则,稳定支持农业重大应用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要紧紧围绕上海现代农业建设,聚焦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二要完善立项机制。特别是在应用性研究领域,要广泛听取农民、农技人员、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做到顶层设计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项目来源于生产,成果应用于生产”;三要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人员的信用评估制度、资金使用监管制度、项目成果追踪问效制度。在评价科研成果时间,应用基础研究以同行认可和学术影响为评价依据,应用性研究以生产和市场应用实际效果为评价依据;四要着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本市工程技术中心、教授工作室、院县合作、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入户等平台和载体,探索建立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企业等的联合协作,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合力。
三、抓好当前本市农业科技教育的重点工作
今年是落实中央1号文件部署,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一年。农业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部署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根据农业部的要求,我们制定了《上海市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等25项活动。目前“农业科技促进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要重点抓好六件事。
(一)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本市于2010年启动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构建了水稻、西甜瓜、绿叶菜和中华绒鳌蟹四个产品的技术体系,共遴选了4个首席专家,4个创新团队,23个专业组,23个综合试验站,169个技术示范点,共467名科技人员。产业体系建立以来,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解决产业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品牌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着力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和单位界限,大力推进科技资源整合,深化协同创新。坚持首席专家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分工。积极推进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间的对接和合作机制。在进行水稻、西甜瓜、绿叶菜和中华绒鳌蟹产业技术体系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围绕虾类(青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生猪、果业等产业启动第二轮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二)抓好现代种业发展。去年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就本市现代种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就种业科技创新和条件能力建设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我们将贯彻好市政府的有关要求,把现代种业发展作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继续支持光明种业集团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目标开展科技创新和条件能力建设。支持上海鲜花港、大地种苗、惠和种业、上海种都等种业企业发展,提升其创新和发展能力。加强浦东白猪、崇明白山羊等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加快形成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在蔬菜、粮油、畜禽、水产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和科技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种业企业做精做强,发挥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完善南繁基地、启动西繁基地建设,提高育种与服务能力。
(三)抓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各委办的支持下,我们在全市推进“千村通工程”,构建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精准农业”示范基地,推广蔬菜、生猪等生产管理系统,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特别是涉农资金监管、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以及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的建立,保障了农民权益,得到了中纪委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我们要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水平。继续加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12316”三农服务热线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农业中心数据库,继续完善涉农资金监管、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及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提升农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特别是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优先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
(四)抓好乡镇“三支队伍”建设。市有关部门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农业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明确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并将公益性职能细化落实到每个机构、每位农技人员。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农业部和教育部已经做了安排。根据国家有关部委要求,今年本市将启动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工作,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为载体,引导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担任特岗农技人员。特岗计划是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不足、后继乏人的积极探索,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组织好。为进一步提升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近期,我们已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针对当前农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全市乡镇从事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行业农技推广人员进行脱产培训。今后,我们将会同各区县,制定基层农技人员分类培训制度,形成基层农技人员分类培训的长效机制。
(五)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建设。以水稻、小麦为重点,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建立55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推进12个乡镇、61个村整建制创建。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高产技术集成、生产方式创新等措施,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向纵深发展,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深入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在6个农业部标准园、13个上海市蔬菜标准园、13个区县蔬菜标准园创建基础上,继续推进40家市级和40家区县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通过制订上海市地方标准“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建设技术规范”,完善标准园建设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编制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文本,加强标准园生态栽培技术示范,带动实现上海地区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上新台阶。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深化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科技水平。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开展粮食等作物生产全程服务指导。
(六)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重点要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和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农民从事植保员、防疫员、信息员、农机手等务农创业。积极推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要认真总结松江区粮食生产家庭农场成员竞争准入、持证上岗的做法和经验,加快研究相关配套政策,探索建立本市农民持证上岗制度。
同志们,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举措,事关上海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事。我们要以百折不挠、只争朝夕的精神,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促进上海农业科技教育事业上新台阶,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