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5-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沪府办发〔2015〕20号)编制说明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后,农业部根据国家“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自2010年起先后开展了两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工作。本市浦东新区、崇明县分别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4年,农业部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在推荐金山区作为第三批申报候补单位的基础上,对开展全市范围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认为上海在浦东新区、崇明县、金山区等区县开展示范区创建的基础上,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开展整建制创建工作。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本市在动员尚未创建的6个区和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地产集团进行创建申报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市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工作。本市申报书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于2014年10月以市政府名义上报农业部。今年1月,本市被农业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整建制推进示范区建设,自2014年底起,上海市组织编制了《上海市2015-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明确了我市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行动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充分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着力健全农产品标准、质量追溯和风险评估体系,显著提升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综合水平;着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努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力推进会展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农业发展水平,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建成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产业导向、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科技创新、坚持产业融合的原则。
二、建设目标
上海市在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24项创建指标的基础上,既坚持以农业部要求为基础,又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新增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耕地质量、亩均化肥使用减量、亩均农药使用减量、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整治、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覆盖率等8项指标,形成了7大类32项建设目标,并梳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7项指标作为核心指标。
至2017年,本市示范区建设目标是: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确保地产绿叶菜自给率达到90%,保障鲜奶、生猪、家禽、鲜蛋和淡水养殖生产能力;全市 “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70%以上,地产农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9%以上;农业规模经营占比达到85%,粮食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区县粮田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持证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5%,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98000元;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3%,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粮食作物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亩均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整治关闭全市2720家不规范畜禽养殖场(点);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三、主要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粮田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种植结构和茬口安排,稳定本市粮食生产能力;三是突出绿叶菜保障能力,以蔬菜标准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水产标准场建设为抓手,确保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四是完善地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可追溯管理体系、风险评估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地产农产品安全监管;五是深入推进农业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整治不规范畜禽养殖场(点),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六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探索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七是聚焦农业生物技术、低碳循环农业、农业信息化、食用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八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九是围绕农业重点乡镇,推进农田水利和林网化建设,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田间水利配套等工程,切实提升灌溉和排涝能力,改善农田灌溉水质;十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十一是提升农民各类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四、重点项目
共梳理论证了42个重点项目纳入《三年行动计划》(包括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农业环境保护项目),重点通过聚焦设施装备建设、产业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农业信息化、新型农民培育、产业融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环境保护等九大类项目,解决制约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总投资138.06亿元,其中,农业项目49.91亿元,农林水项目73.4亿元,农业环保项目14.75亿元。
五、保障措施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目标管理、深化农村改革、做好宣传发动等措施,确保本市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类项目加紧落地,各项目标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