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农业保险“数字化”加速

产生日期:2020-03-26 13:30      来源: 东方城乡报

f5b792fd3fd7ed04a00e3978ddf94d3e.jpg

疫情之下,针对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特点和春耕备耕情况,众多保险机构利用手机APP、微信等线上化工具,自助开展承保宣传、投保信息采集、查勘定损工作,进一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全流程“数字化”

运行成趋势

近日,河南省尉氏县生猪养殖户宋红枝按照中原农险业务人员的远程指导,通过微信发送承保资料和验标照片,经审核并通过二维码缴费后即完成了养殖场投保生猪 4862 头。

全程“无接触”,整个流程只用了不到20分钟。

根据银保监会财产险部下发的相关通知要求,优先做好重要农产品保险保障工作,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要按照各级政府有关要求,对主要粮食作物、重要“菜篮子”产品、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优先做好承保和到期续保工作,实现愿保尽保。

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时期,农村地区封锁道路、各户隔离。协保人员无法开展宣传、收费等承保工作,公司人员也无法入户服务。

为避免人与人接触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但又要全力服务春耕生产和生猪稳产保供,中原农险制定了一系列便民措施。

通过“一站式在线投保、零接触自助理赔、多形式远程协办、立体化产品支撑、全线上风险防控”五大特色服务,提高农业保险服务便利性和可得性,实现流程电子化、作业移动化、风控精准化。

人保财险基层机构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阶段,农险一般以线上服务为主,如果确实需要现场查勘时采取现场实地查勘。这种情况只适用于投保种植险的农户田块地界难以区分时,而养殖险则要求从查勘到定损再到赔款支付全部采取线上方式。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保险正在开启全流程“数字化”运营的进程。

对于农户而言,投保时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化工具,进行信息录入、签字确认、拍照验标、影像上传、保费支付、电子保单领取等一系列在线自助操作。

理赔时可以线上报案,并利用手机APP进行查勘拍照、录像及影像上传,自助完成现场查勘工作。

对无法自助投保、理赔的客户,保险公司还可以在线进行远程协助办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NSS)为依托,可以实现按图承保、按图理赔;利用生物识别、体尺测量等对牲畜进行精准识别、精细化管理;此外,还可以视频讲解、电子图册等形式在线开展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做好防灾防损。

据了解,一些保险机构已经实现养殖险全流程“数字化”运行。在种植险领域,“大户”的承保也可实现线上化、数字化、地理信息化。

开发抗“疫”类保险

启动专属理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太保产险积极开发抗“疫”类保险产品,发挥产品创新优势,启动创新产品申报绿色通道,联合助力企业复产战“疫”。

为支持某央企客户加大医用酒精和消毒酒精产能,全力填补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短缺,中国太保产险北京分公司在得知其对医用酒精原材料玉米的后期采购成本可能上涨的担忧后,迅速为其量身打造了“保险+期货”的专属风险保障方案,出具全国首单医用酒精成本保险。切实有效帮助客户规避了玉米价格的上涨风险,保障了疫情期间医用酒精的生产与供应。

为有效解决疫情期间“产不出、调不进、卖不掉、吃不起”的问题,产险公司全力制定全国大中城市保障农产品供应综合保险方案(农供保),围绕“菜篮子”主题,推出保障生产供应、保障流通安全、保障菜篮子物价、保障涉农人身安全、保障涉农企业复工等全链条全保障的服务产品。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太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受损药企、生猪养殖等企业和柑橘冻灾等农户恢复生产。

其中,太保产险向湖北遭受旱灾损失的当地中药材企业迅速启动绿色理赔通道,通过太保e农险实现快速定损理赔,仅仅两天便达成了赔付598万元的理赔协议,第一时间预付赔款500万元,化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此外,湖北分公司还聘请权威专家指导该企业后续药材的种植,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直接帮助。

另外,太保产险获悉河南某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客户存在大量病死猪堆积的情况后,立即成立专属理赔服务小组,协调畜牧部门及无害化处理机构,整合全司资源确保理赔工作高效推进,借助e农险养殖险e键理赔线上化方式实现了快速理赔。疫情期间,共接到该客户报案73起,理赔生猪3389头,理赔金额达123万余元,报案结案率达到100%。

抓住眼前契机

突破现实瓶颈

尽管在农业保险领域应用新技术开展远程承保理赔已并不罕见,但在实践中农险的勘察定损多数还需要保险公司人员到现场完成,这种情况在种植业保险中尤为普遍。

对此,安华农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保险定损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灾害种类、致损原因、灾害辐射范围、灾害边界、损失面积核定、损失程度确定、灾后自愈及灾害延伸等。

随着新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大部分过去靠人力完成的简单重复工作和精准识别问题,但对于致损原因、损失程度确定、灾后自愈及灾害延伸还需要人工识别。

“例如玉米遭遇早霜冰冻后会快速蜡熟以减少损失,遇水灾浸泡后易感染病虫害加重损失,因此灾后情况需要人工跟踪观测。”

该负责人解释说:“在高新技术、大数据时代,农业保险短期内仍需要天、地、人协同开展查勘定损。”

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数字化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一般中小型保险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储备人才有限,自主研发的技术应用成本高周期长,多数是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但第三方服务合作往往不能充分满足保险机构的需求。同时,农业保险未实现标准化、数据化,农业、气象等数据并不公开,保险公司自己采集的成本很高,往往无法应用。

同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在数字化场景下,要想实现精确承保、精确理赔,标的精准识别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如何获取准确的农民分户土地经营信息,是种植业保险实现全程数字化的瓶颈,例如土地确权信息。”安华农险负责人说。

此外,基层协保员和农户对线上化和数字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以往传统方式的依赖程度,也是制约农险全流程“数字化”运行的因素之一。

“从全行业来看,此次疫情是对传统农险模式的一次冲击。在可能导致本年度整体农险参保率降低的同时,也倒逼各家公司加强新技术应用,创新工作方式。从长远来看是一次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契机。”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统筹:顾斯佳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农村金融时报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