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实践增信心 勤奋创业结实果——记职业农民培训学员田金弟同志先进事迹
田金弟同志,男,1968年5月生,初中文化程度,家住朱家角镇安庄村第十四村民小组。是青浦区朱家角镇“专业农民”蔬菜班学员和青浦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对象,也是朱家角镇度科技入户蔬菜专业示范户,又是以蔬菜种植为主的规模经营大户。
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个蔬菜小商贩发展到集产销为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标兵,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中勤劳致富的榜样。
培训增强创业信心
1985年随着蔬菜产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该同志开始了蔬菜小商贩的营销之路,经过十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蔬菜营销经验,建立了一定的蔬菜营销关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面积的扩种,2000年开始了蔬菜营销与蔬菜种植相结合的创业之道,起步种植以冬瓜为主的瓜菜生产,头年种植效益还算可以,由于冬瓜是不宜连茬种植的蔬菜,三年下来出现了病害逐年加重,产量效益逐年下降的趋势,甚至出现了亏本的状况,面临此种情况,在思想上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甚至产生了放弃蔬菜种植的想法。
在政府领导的关怀与相关农技人员的指教下,自2005年开始连续参加了“专业农民”蔬菜班的专业学习与相关实用技术的培训,2014年又参加了青浦区首批职业农民生产管理型培训,通过系统知识的培训,懂得了单凭热情和吃苦的精神是种不好菜的,只有按照蔬菜品种的特征、特性、农时季节栽培管理要求,才能实现自己种好菜的愿望,只有坚持科学种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种菜水平,才能取的蔬菜种植更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增强蔬菜种植、营销的创业信心。
实践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了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农民等培训班的不断学习,在区镇农科人员的精心指导协助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种菜效益,先后开展了蔬菜种植的多项试验与应用,一是开展了瓜菜类、叶菜类、茄果类、葱韭等多品种搭配、茬口轮作制栽培比较试验,从而避免了品种单一、容易遭受市场风险、影响效益的情况。二是为了提高蔬菜种植效益,采用大棚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在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大棚保护地栽培应用达50余亩,收到了岔开上市季节、增产增效翻倍的理想效果;三是针对冬瓜、南瓜、茄果类等蔬菜连作栽培造成病害加重、减产减收与大棚连作生产容易产生盐渍化的状况,采用水生蔬菜和水稻轮茬种植的方法,解决了此项难题;四是为了有效提高蔬菜的正常生产和品质,进行了精制有机肥、蔬菜专用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选用了杀虫灯、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实行了农防、技防、化防等相结合的蔬菜综防技术,确保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并于2014年通过了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今年又积极组织申报绿色农产品认证。
经过试验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不但使蔬菜产量、质量与效益得到了不断提高,而且丰富了自身的种菜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使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勤劳收到良好效应
田金弟同志虽然个子不高、貌不惊人,却有一股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倔劲,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经营规模由原来的50余亩的基础上,自参加专业农民培训后,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按照当地政府提出的抓住关键、规范运作、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2008年以土地有偿流转费860元/亩的价格,经营规模面积在上年190亩的基础上拓展到320亩,成为朱家角镇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10年又被确定为朱家角镇三家世博蔬菜重点供应基地之一,为世博会提供了大量优质蔬菜,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与赞扬。
2011年又从先锋村流转土地近300亩,并列入了2012年朱家角镇蔬菜保护地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面积达到700亩,其中保护地面积近300亩,并由此在2012年4月组建了上海世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又成功创建了上海市蔬菜标准园。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扶持及合作社运营管理,在种植品种上由冬瓜为主发展到瓜菜类、叶菜类、茄果类、葱韭类、水生蔬菜茭白、芦笋等20余个品种。
在产量效益上,据初步调查统计,2014年蔬菜总产量达到2930吨,平均亩产量达到6100公斤;蔬菜销售总收入580余万元,平均亩产值1.2万余元;净收入达到120万元,亩净收入近2500元。
在蔬菜营销上与上海绿康、维奇特、高榕配送中心,上海联华超市指定的三家分店建立了蔬菜为主的直接配送合作伙伴关系,由于蔬菜生产过程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操作管理,产品质量达到了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被合作伙伴认定为蔬菜直接配送质量信得过单位,确保了产销环节的有效衔接,蔬菜种植效应的有效提高,迈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树立了榜样。
创业开辟了致富新道
随着经营的扩大和经济收入的增加,为了在产业化道路上取得新的效应,购置了二辆蔬菜保鲜运输车、二辆50型中拖、二台久保田等相关车辆机械,不但成为科学种菜能手,又是具有车辆、中拖、久保田操作机证的多面手新型农民。自己扎根于蔬菜的种植与营销行业,也得到了妻子甘当配角和全家人的支持。
田金弟同志致富不忘助人为乐,经常性把自己的种菜技术经验传授给同行,同时解决了同行们的在蔬菜运销上的困难。自己创业的成功不忘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由于该同志的忠厚朴实,当地农民也乐意去他那里帮工,吸纳解决了50余名50岁以上的当地农民长期用工,30余名季节用工,年支付就业经费125万余元,不但开辟了自己的致富新道,而且解决了当地高龄农民的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得到了当地领导与农民的一致好评,开辟了自己勤奋创业、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机会的共同致富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