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助创 学用致富──记金山区粮食专业学员史伯才
走进金山区鲁堰村,时不时的总能看见一个熟悉身影,黝黑皮肤,矮小身材,人们亲切叫他老史,他就是家喻户晓、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史伯才。史伯才59岁,自2006年开始,先后承包了漕桥、大厍等部分村民土地,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1年承包面积扩大到189亩,主要从事粮食生产、杂交稻和常规水稻良种繁育。由于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带动农民致富方面成绩突出,于2007年当选为张堰镇人大代表,2008年获得金山区百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二等奖、2009年张堰镇农业生产科技示范户三等奖、科技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他的创业致富之路,归根到底,受益于专业农民培训。
说起史伯才的创业之路,一路走来,充满艰辛坎坷。2006年以前,史伯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仅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屋漏偏逢连夜雨,妻子肠癌。村里领导鼓励史伯才承包了村里30亩土地尝试水稻规模化种植的,由于科技得法,管理到位,种的水稻,谷种饱满、产量特高,家庭条件有了起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8年一场稻飞虱,毁了所有一切,幸好在村委及镇农技站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他通过科学管理,对症下药,及时阻止了病虫害扩散,将损失减至最低。史伯才也明白了科学的重要性,于是他积极参加镇农技站组织的专业农民培训,广泛学习他人经验,提升了种植水平,减少稻飞虱、瘟枯病等病虫害发生,了解了水稻种植趋势,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壮大种植规模,至2011年,其种植规模扩展到了189亩,年产量100000多公斤,平均单产620公斤,比全区水稻平均单产500公斤增产120公斤,增幅24%。史伯才说,参加专业农民培训,既可学到农村科技知识,还能与镇上其他大农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致富,实在好。
史伯才在水稻生产中不仅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而且还承担多起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给周边农民带来实惠。一是在镇农技站指导下,大力示范优良品种;先后承担水稻直播、标准化栽培、机械化收割等多个科技示范项目。二是全面应用机械生产。从翻耕到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90%,既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10%以上,还减少粮食损耗2%。三是通过专业农民培训上介绍的先进农业技术,充分应用,如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水稻直播技术、水稻化学除草技术、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等,5年累计增产粮食10万公斤,增加收入12万元。史伯才科学种植致富不忘众乡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其他党员群众走水稻规模种植这条致富路,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生产技术,并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