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带动葡萄产业发展——记崇明县创业农民王相林
47岁日王相林担任上海欣苑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985年他在原籍浙江台州承包了75亩滩涂地第一个开始种植大粒鲜食葡萄,翻开了浙江台州无大面积种植鲜食葡萄的历史,在他带领下经过二十多年探索试验,总结出南方种植葡萄应有设施栽培才能获得较高年会收益的成功经验,从当初简陋设施到避雨温室棚架改造,品种适应性试验均获得成功,产值从最初亩产值4000多元增加到15000多元。目前该市周边种植鲜食葡萄8万多亩,是长三角一带每年上市最早的鲜食葡萄主产区,葡萄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随着中央有关三农文件出台鼓励农民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凭着一颗雄心的他带着多年积累的简易葡萄大棚丰产早熟成功经验来到崇明县。
2006年他经人介绍在新河镇和港西镇承包土地860亩,从葡萄基地规划、品种选择、棚架搭建等筹建工作,短短半年时间就建成上海地区单户规模最大的木结构连栋大棚葡萄生产基地,同时完成品种选择种植并进入正常管理,苗木当年生长良好达到次年结果要求,如此快速的进展令同行刮目相看。
事态的发展往往是不如人愿,初来乍到的他在来崇明之前虽对这里气象因素等作了充分了解,但是生产中还是遇到不测,07年7月23号葡萄成熟期的大雨使他损失惨重。08年初罕见大雪更使合作社所有大棚葡萄棚架一夜之间倒成平地,近三年的心血付之一拒,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心灵创伤。但他没有被压倒,两天后化悲痛为力量,立马召集股东大会研究确定了施救方案。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前往基地慰问,送去关怀鼓励,市农科院和县林业站专家领导纷纷前往现场指导救灾。公司上下备受鼓舞,及时调集民工200多人,动用各种材料1000多吨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在葡萄萌芽前就恢复600多亩面积进入正常生产。他发扬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精神,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原理,邀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杨天仪博士、骆军副研究员、蒋爱丽教授和崇明县林业站专家对灾后葡萄管理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指导,并根据专家建议在栽培模式和品种结构上做了大调整。他积极参加市首批创业农民培训班学习和其它果树实用技术培训,重新学习研究新的气候条件下葡萄栽培技术,从原来片面追求早和高产转变为强调优质和高效。通过科技人员精心指导和他自身不断努力,历经创伤的合作社今年终于走出困境,扭亏为盈,初次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甘甜。在科技部门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下,他大面积粗放种植葡萄的观念开始逐步转变,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模式已然形成。近年来,他加强了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培养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技术管理队伍,合作社上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均得到增强,生产的果品通过检测获农业部颁发的绿色和有机认证,取得了很好经济社会效益,产品畅销上海及长三角一带。
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崇明葡萄生产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面积发展到近5000亩。他利用自己技术优势为很多农户和合作社提供葡萄园区设计、施工和农用物资调配及技术服务,积极配合县林业站举办多期室内培训班和现场培训班,使不少农民在短期内掌握了葡萄栽培技术。以实际行动辐射带动周边8家葡萄种植农户发展了生产。合作社也因此在09年相继被评为县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合作社、县级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2010年上海世博果品供应初步入围基地,并加入崇明绿色农产品联销协会,本人荣幸成为崇明县农村经济联合会的理事。
随着长江遂桥的开通,百万市民游崇明给崇明农业旅游带来了巨大商机,这位外来农民不甘落后,以勤劳、勇敢、务实的态度,在巩固和发展产业同时,积极投入到以葡萄为主题的高效农业观光采摘、农家乐旅游热潮中,现在他的园区已完成了规划并开始建设旅游采摘景点及配套设施,希望通过旅游项目建设有效地提升葡萄产业附加值,带动当地及周边从事农业旅游的其它产业共同致富。
但愿这位外来农民事业有成,道路越走越宽,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