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财富——记金山区水稻种植大户王军林
金山区枫泾镇泖桥村二组青年农民王军林,今年29岁,从2006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粮食至今已走过了三个年头,土地承包面积从2006年510亩,发展到2008年的620亩,种田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年年有新的增长。2008年他种植的520亩二麦,平均亩产363公斤,其中120亩大麦亩产达到446.5公斤,夏熟总产值达到32.14万元;种植的620亩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61.5公斤,秋粮总产值达到66.3万元,全年种植业产值98.44万元,获净收入21.7万元。他在近三年来的发展壮大与新型农民的培训紧密相连,新型农民培训为他投身于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石和胆略。
一、新型农民培训激起了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决心。王军林从学校中专毕业以后,走上的工作岗位是从事工业产品的营销,由于他工作专注、认真负责,踏踏实实地在营销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2002年他从浙江嵊州来到金山区枫泾镇泖桥村,与一位胡姓女青年结婚,做了上门女婿,正当他事业红火的时候,他突然有一个想法,放弃企业的营销工作,投身于农业。他知道2006年是金山区第一年推进农业组织化,实施种粮规模化经营,他想抓住这一机遇,干一番事业。当时,他的家人很不理解,一个年轻小伙子从来没有种过田,既无技术,又无经验,怎么能干这项工作,现在年轻人都想跳出农门,谁也不想干种田这行当,家人表示反对。看到家人存在的想法,他就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说服家人,他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现在非常重视新型农民的培训,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于农业,无技术、无经验,可以通过参加新型农民的培训获取种田知识和技术,只要专心和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2006年,王军林与村委会签订了520亩土地承包合同,搞起了粮食规模经营。
二、以新型农民培训为新起点,虚心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之前,王军林对种田技术是一无所知,自从开始承包土地以后,他就踊跃报名参加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水稻专业农民培训,从2006年到2008年他与新型农民培训相伴走过了三年。在2006年参加培训的第一堂课,老师讲的上课内容他听不懂,搞不清什么是当家品种与搭配品种。他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农技知识,没有种田经验,很难指挥500多亩水稻面积的生产管理,更谈不上水稻的优质、高产、高效益。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一极好的学习机会,从头学起,学好知识,种好田。在三年的水稻专业农民培训期间,他非常珍惜集中培训,每次的集中上课,他是必到无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主动向老师和有经验的同志请教,采取自学与上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凭着一股钻劲和毅力,他基本掌握了本地区水稻当家品种的特征和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识别水稻及二麦的主要病虫的种类,初步认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并掌握了防治病虫草的技术措施,这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为他实施科学种田奠定了基础。
三、边学边干,迅速成长为种田能手。王军林边学边干,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同时,又把生产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来丰富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参加培训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上的每一项技术性措施,最终会影响产量和质量。他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对没有把握的生产措施,先搞试验,不断总结,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推广应用。2007年水稻第二代纵卷叶螟特大病虫害发生,由于掌握了防控技术,用药方法得当,防治措施有力,他有效地控制了第二代纵卷叶螟危害。水稻直播田的杂草发生种类多,发生期长,防除难度较大,他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杂草的发生特点,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防除技术,现在他种植的稻田杂草发生轻,除草成本比一般大农户低。由于他虚心好学,钻劲十足,种田技术和管理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在他经营的土地上创造的产量比同类种植户提高8%以上,取得的经济效益比同类种植户提高15%左右。
四、开拓进取,发展思路清晰。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他创新发展思路,扩大经营项目和范围。2007年他投入资金18万元左右,购买一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和一台直播机,这些农机除他自己耕种使用外,还主动地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既方便了自己,又增长了经济收入,一年可增加净收入2.5万元左右。2008年4月他组建成立了上海金灿灿水稻种植合作社,旨在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带动农户共同发展。2008年他的合作社为当地农民解决就业人员25名,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