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005年上海市水产重点开发项目指南

各区(县)水产行政主管部门、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上海上实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根据上海市郊区工作会议提出的“上海农业要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瞄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组织结构等方面考虑。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的精神及市政府批转的“上海市养殖业‘十五’发展专项规划”(沪府[2002]53号)的具体要求,我办在对上海水产业今后3年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2003-2005年上海市水产重点开发项目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根据《2003—2005年上海市水产重点开发项目指南》的要求及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报市水产办公室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

 

上海市水产办公室

二〇〇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2003-2005年上海市水产重点开发项目指南

    根据陈良字市长在上海市郊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上海农业要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瞄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组织结构等方面考虑,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的精神及市政府批转的“上海市养殖业‘十五’发展专项规划”(沪府[2002]53号)提出的“减少生猪、蛋鸡,稳定肉禽、奶牛,适度发展特种水产和食草类动物”的具体要求,在对上海水产业今后3年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003-2005年上海市水产重点开发项目的指导意见。
    一、前三年工作回顾
    自1998年底召开上海市水产财政联系会议之后,根据会议确定的建立一批市级“现代渔业示范区”、“加快水产产业化进程”和“大力开展实用渔业新技术开发”的基本目标,三年来,本市已基本建成了区域优势和示范功能都十分明显的现代渔业示范区四个,对促进本市水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初步建成了团头鲂、异育银鲫、罗氏沼虾、优质罗非鱼等养殖品种的保种基地;已成功地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陆基水产养殖技术体系;养殖水产品的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品种引进和开发速度明显加快,达到生产性规模养殖的品种已达30多个,促进了本市水产业结构的调整,2001年全市特种水产品总产量达4.8万吨,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 26%,总产值 16.2亿元,占水产养殖总产值 56%,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渔业总产值连年实现二位数增长,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都有提高。
    二、今后三年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技兴渔为抓手,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水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中心,大力发展养殖业,稳步推进近海捕捞转产转业,巩固发展远洋捕捞及相关产业,重点推进水产品加工业,狠抓市场流通业,重视水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发挥水产业在本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提高丰富、优质、安全的水产品。
    (二)发展目标
    到 2005年,全市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 22万吨以上,年均递增5%以上,其中名特优水产品 6.5万吨以上,比 2001年增长 35%,名特优水产品总产值22亿元,占水产养殖水产品总产值61%,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物流畅通、结算方便的水产品市场网络和配送中心,重点要建设几个与养殖布局相匹配、具有相当规模、专业化程度较高、交易手段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要加速新品种的引进和本地优质天然品种的开发,促进水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水产品加工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核心是做大规模、创出品牌,积极推进行业联合,利用行业内部现有品牌组成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继续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使之成为“引进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创立新机制,引导调整,致富渔(农)民”的基地;要建设一批名特优水产良种龙头企业,保障水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要逐步完善水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低成本、高产出、高质量的健康养殖模式和无污染、无残留的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确保水产品安全、卫生;要实施异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市外养殖基地建设;要有计划地推广实用设施渔业技术,本市开发的节水、节能、节地、环保型、小系统大组合的“陆基”水产养殖技术,已具备了生产性推广的基本条件,符合都市型渔业的发展方向,被评为2001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科技部2002年重点推广项目,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实用性、降低成本,并加以大力推广。
    三、2003-2005年上海市水产重点开发项目指南
    (一)水产产业化
    渔(农)民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本市水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解决分散的渔(农)民适应市场的问题,是水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焦点和成功的关键。不断提高渔(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的水产品市场主体,是提高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要切实采取措施,培育和扶持一批辐射面广,推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水产养殖新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带动水产养殖技术的升级换代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尽快形成符合上海水产业发展新阶段要求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企业带动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建设一批优质、专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从而有力地推动本市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大型名特优水产良种基地主导型龙头企业:
    由于水产良种生产结构调整滞后,缺乏大型名特优水产良种生产企业的支撑,已影响了本市水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型名特优水产良种生产基地建设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投资主体和技术支撑。水产良种生产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政府服务于千家万户渔(农)民的主要途径,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建设目标:大型日本沼虾(河虾)良种生产基地3个;大型海水育苗虾类(包括各类对虾、罗氏沼虾)良种生产基地8个;大型河蟹良种生产基地(不包括土池育苗78个)。
项目建设规模:日本沼虾(河虾)良种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5亿尾以上;海水育苗虾类(包括各类对虾、罗氏沼虾)良种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2亿尾以上;河蟹良种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500千克(8000万尾)以上。
    项目建设要求:按《上海市市级特种水产良种场建设规范》要求建设。重点支持水处理技术设备、人工活饵料培养技术和设备、苗种淡化技术及设备等。
    2、水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
    加速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增效和提高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关键是要引入新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联合产销渠道,加以政府一定的支持,拓展国内外市场是大有可为的。要实行行业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一只鼎”、“名厨”和“龙门”等品牌优势,组建松散型企业集团,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设目标:建设5—l0个水产品加工企业或2—3个企业集团,年  生产能力1万吨(原料)以上,其中深加工产品即食食品、可适合超市出售的小包装产品或符合出口的产品)不低于40%。
    项目建设规模: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年生产能力500吨(原料)以上;一般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2000吨(原料)以上。
    项目建设要求:产品质量符合上海市优质农产品认证要求;并有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与渔(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带动渔(农)致富。重点支持深冷冻技术和设备、新产品开发及标准化生产原料基地建设。
    3、产地批发市场型龙头企业:
    根据本市水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建设相应的产地批发市场,沟通产销渠道,使水产品物畅其流,帮助渔(农)民解决“卖难” 问题。
    建设目标:在已基本形成的沿杭州湾海水虾类产业带、环长江口河蟹产业带和黄浦江上游及环淀山湖河虾产业带建立相应的专业产地批发市场,促进区域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和新的区域优势的形成。
    项目建设规模:年交易量1万吨以上,其中主导产品交易量不低于 5000吨。
    项目建设要求:按《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沪
府办[2002、 21号)文要求建设;要为渔(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水产品暂养物流体系和配送中心,提高水产品质量。重点支持电子化结算系统、与渔(农)民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的物流体系、污水处理系统、水产品安全检测系统。
    (二)现代渔业示范区
    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是对渔(农)民进行产中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第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区的建设,初步达到了示范与引导的目标,对推进本市水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优势的形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新一轮示范区的建设要按照“引进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创立新机制、调整、培训渔(农)民”的要求。通过现代渔业示范区的建设,加速优势产品形成新的区域优势,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建设目标:新建3—4个,第一批示范区完善功能和软件建设。
    项目建设规模:连片精养水面300亩以上。
    项目建设要求:突出区域优势,主导品种在本区(县)养殖面积3000亩以上;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能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工作;有一定面积(净水面300立方米以上)生产型设施渔业;具有水质监测能力,严格按《上海市水产健康养殖操作规范》组织生产。
    (四)、新品种引进、开发
    新品种引进、开发是水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环节。要形成新品种引进、繁殖、育种一条龙的新机制,要通过引进、开发一个新品种,形成一个新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引进、开发目标:三年内引进或开发养殖新品种 5—10个。
    项目规模:一次性引进苗种30000尾以上,生产性养殖面积50  亩以上。
    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能进行新品种的人工繁殖工作;优先考虑现代渔业示范区,市级水产良种场和市、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重点支持引种费、人工驯养技术、必备的专用设备。
    (四)水产良种体系建设
     新一轮水产良种体系建设要坚持“抓大放小、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建成“数量保证、结构合理、高度良种化”的水产良种生产体系。
    建设目标:规范建设10个市级鱼类良种生产基地,确保本市每年20亿尾鱼苗的需求。
项目建设规模:常规鱼苗年生产能力2亿尾以上,名特优鱼类鱼苗年生产能力 500万尾以上。
    项目建设要求:按《上海市市级水产良种基地建设规范》的要求建设,主要支持亲本更新、良种选育、建立档案渔业制度等。
    (五)水产健康养殖技术
    要大力推广低成本、高产出、高质量的健康养殖技术,如稻田(包括其他水栽培田)养殖(鱼、虾、蟹、鳖等)技术,鱼、虾(蟹、鳖混养技术,多茬口养殖技术,池塘网箱养殖技术等,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
    发展目标:标准化稻田(包括其它水栽培田)养殖技术 30万亩;名特优混养技术(包括多茬口等养殖新技术)20万亩;池塘网箱养殖技术10万平方米。
    项目建设规模:稻田(包括其他水栽培田)连片面积300亩以上;  池塘连片面积100亩以上;池塘网箱养殖技术净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
    项目建设要求:以不破坏农田基本结构和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每亩增收200元以上,池塘网箱养殖每亩增收500元以上。重点支持品种引进驯养、特殊要求的设施和设备、专用饵料技术开发。
    (六)设施渔业技术开发
    设施渔业技术具有节水、节地、不污染环境的特点,是都市型渔业发展的方向。本市开发的“陆基’水产养殖技术已具备了产业化的基本条件,要在不断完善和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加以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开发普通型设施渔业技术;鼓励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提高设施渔业技术国产化水平。
    建设目标:“陆基”型水产养殖技术10000平方米;普通型设施渔业技术100000平方米。
    项目建设规模:“陆基’型水产养殖技术,每单体500立方米水体以上;普通型设施渔业技术,每单体10000立方米水体以上。
    项目建设要求:“陆基’型水产养殖技术,每立方米水体载鱼能力50千克;普通型设施渔业技术,每立方米载鱼(虾)能力5千克以上;严格按《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市政府令第105号)组织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收年限5年以下。重点支持水处理、保温和控温等关键技术设备的引进、开发,自控、发电等专用设备。

上海市水产办公室
二〇〇二年九月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