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竖新镇竖河村积极探索林下经济促增收

产生日期:2025-03-21 10:35      来源: 东方城乡报

  □忻才康 龚卫星

  面对占全村耕地面积近70%的公益生态林,从2023年9月起,崇明区竖新镇竖河村尝试在林下培育赤松茸等菌菇类作物,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村民的增收,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以林为主、农林复合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竖河村拥有可耕地面积2600亩。随着崇明生态岛发展理念的深入,村公益林、生态廊道面积扩大至1800亩。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近年来竖河村“两委”班子并没有被困难束缚住手脚,他们不等不靠,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取经,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把发展食用菌种植作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积极探索起适合村情民意的致富之路。

  万事开头难。种植初期,村里邀请培育食用菌的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为村民传授赤松茸的种植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及接种菌种技术。

  初春时节,咋暖还寒。笔者走进竖河村在社会林域内辟建的赤松茸种植基地,掀开沾满雨水的农膜,只见一簇簇菌菇厚实饱满,长势喜人。村干部郁峰介绍,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肉质爽滑鲜嫩、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青睐。虽然今年春季天气时冷时热、变化多端,在精心照料下,目前16亩赤松茸产量还可以,即将迎来出菌高峰期。

  据了解,赤松茸生长周期约4个月,投资小、收益高,每年可以种植两季。目前,该基地种植的赤松茸,平均每天采摘销售15公斤左右,等气温再升高一点,最多一天能采收100公斤,采摘期持续到今年5月份,生产销售顺利的话,预计亩产近2000斤,亩产销售收入2万元左右。

  竖河村在社会林域内探索林下菌菇种植项目得到了市、区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党建引领+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经营,让老年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增收。这一“家门口产业”项目,产生可观的综合经济效益。

  为了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竖河村不仅与周边乡镇老年食堂、农贸市场建立合作关系,还积极探索电商销售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将赤松茸等菌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竖河村在种植好赤松茸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六七八月三个月的空茬期,尝试开发培育灵芝种植,发展灵芝盆景新产品,并取得了成功。据竖河村党总支书记杜红兵介绍,由于林下种植赤松茸不影响树木生长,而且还减少杂草及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今年竖河村在巩固赤松茸种植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镇、区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尝试在小面积公益林开展林下松茸菌、灵芝盆景等品种的种植项目,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他还表示,竖河村还将积极开拓市场,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借力结对共建单位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做大“家门口产业”,让赤松茸等菌菇产业撑起“致富伞”,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