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250号提案的答复

产生日期:2021-06-21 14:54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让公共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办理答复情况如下。

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你委的提案从当前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的现实出发,对公共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文化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幸福乐园”工程,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郊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着眼均等便利,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圈作用

2019年以来,本市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断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服务功能,形成了成熟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障全市百姓就近就便参与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9个涉农区共有图书馆10个,文化馆13个,美术馆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37个,均免费向群众开放。为补充现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设施的欠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9个涉农区建设了3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有效缓解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地有限、功能短缺,或交通不便等问题,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

不断优化基层文化服务点布局。2018年通过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为契机,完成郊区3800余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效能提升,基本实现了“郊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的建设目标。郊区公共文化服务点功能布局得到新提升,2019年建成开放了奉贤区博物馆、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一批在建项目顺利推进;同时积极推动“城市书房、客堂间”等基层服务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着眼需求,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针对郊区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相对缺乏,常住人口多(约占全市71%左右),群众文化需求大的实际情况,依托市区两级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建立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统一采购平台、采购标准,并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目标管理。

公共文化配送向郊区倾斜。市区两级为九个近远郊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文艺指导等四类配送资金,占全市相应配送资金总量的70%以上。重点向3个远郊地区倾斜,配送额度较中心城区比例达2:1,方便郊区百姓就近、就便尽享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2020年全年市区两级对9个涉农区公共文化配送活动17502场(包含文艺演出8901场,文化讲座场1234,艺术教育活动7367场),其中面向四级14371场,文艺指导员配送16386课时,其中面向四级6204课时。积极推动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2018-2020年市、区两级共有837场演出、导赏等活动深入基层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 

推进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化云、微信等手段,实现浏览场馆及活动信息、展示特色活动内容、实现网上场地、活动预约、开设活动直播等功能,有效提高场地利用率和活动参与度。探索“文旅智能终端”建设,终端整合全民艺术普及、传统文化等4500多个视频,超10万分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实现视频点播、直播、数字阅读等功能,截止2020年底,闵行区、松江区已实现街镇居村文旅智能全覆盖。

三、着眼乡村文脉,推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依托市民文化节平台培育上海特色乡村文化。发挥各郊区乡村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如:宝山区的罗店龙船文化节;闵行区的“沪谚三化”传承保护活动;嘉定区的“带着爸爸去种田”农旅文项目;金山区的田园艺术节、农民画在社区传承工程;松江区“泖填书香”读书节;青浦区的薄荷香大地艺术交流会;奉贤区群贤“艺”栈品牌项目;崇明区的长三角山歌展演等等活动项目,充分提炼当地乡村文化元素,创建乡村文化品牌。加强特色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开展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走亲。金山还连续两年举办了“乡村春晚”,鼓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展示乡村文化和当地老百姓的风采。

开展“非遗在社区”展示与示范项目、示范点评选活动。营造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2020年评选出示范项目19个、示范点位14个,制定《关于引导和培育“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项目)的指导意见》,支持农村因地制宜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活动。加强以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代表的40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组织特色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了“胡桥滚灯”、“丝网版画”等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特色品牌活动。

四、着眼保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都市、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其中,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条例内容,分别在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五条专门表述,明确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和支持。还将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培育具有上海特点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作为主要任务,并纳入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目录。 

落实文旅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组建了“以区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各街镇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分馆,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等为基层文化服务点”的架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内联动共享,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着眼保护传承,努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评定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37个。在创建过程中要求保护传统建筑、农业遗迹,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活态传承机制;因地制宜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家风好家训建设,弘扬优良家风。努力将乡村建成宜居“美丽乡村”,建成村民的“精神家园”。

全方位挖掘乡村故事,多角度展示文化特质。各村在历史追溯、名人寻访、典故收集、遗迹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全面加大,多角度、多维度挖掘乡村故事,体现各自特点、展示各自魅力。奉贤区沈陆村将沈志昂烈士故居建成“忆红居”纪念馆,整理烈士家书三十七封并出版发行,2020年“忆红居”列为奉贤区四史教育打卡点。松江区南杨村建设“百草园”,讲述松江府衣被天下传奇,展示土布染织技艺,已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非遗教学实践基地。

加强文化惠民,体现“以文化人”的感召力。将新时代文化实践站、党建服务站、睦邻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村史馆、乡愁馆、文化馆等有机结合,让村民在接受新时代文化教育、享受日常睦邻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阵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作用。奉贤区杨王村建设家风馆、民风馆、村风馆,让特色“家文化”品牌深入人心。浦东新区大河村通过对村发展历史的整理,形成年代表、大事记,反映乡村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激发村民对家园的自豪感。闵行区同心村修复历史建筑金氏祠堂,整理乡贤开设义庄、救济乡里的历史,宣传仁义、诚信、勤劳的传统美德,已成为闵行文化客堂间、同心村新时代文化实践站。

做好“文化+”文章,彰显“以文兴业”的吸引力。通过对乡村物资特产、传统工艺的展陈,促进文化创意、乡村旅游项目开发。2020年向全社会发布了18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精品企业(园区)8家、四星级7家、三星7家。先后打造了奉贤“穿梭古今,寻梦心中桃源”,松江“畅玩三净之地品味上海之根”等项目。市文化旅游局鼓励远郊乡村开设形式多样的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开展“长三角古镇过大年”“长三角古镇非遗灯彩荟”等活动,大力宣传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农村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驱动力。

以文引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松江区兴达村引入“八十八亩田”创业团队,以民宿为载体,开展线上推广、深挖消费潜力,推广“松江大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榭软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每月营业额超过35万元,吸纳大学生和本村村民就业共计20多人。宝山区花红村盘活毛塘宅废旧仓库,打造演绎中国传统耕织文化体验式主题农场——“耕织园”项目,游客在此可“习农事、 辨六谷、制米食、识棉花、认染料、养桑蚕、学大寨”,闲品咖啡茶香,享受田园自然中的惬意时光。上海国盛集团和奉贤区青村镇围绕“黄桃+”发展吴房村农创旅游、乡村民宿、医药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旅游局将继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下,一要进一步注重乡土文化特色品牌的打造,推进本地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特色乡村文化团队,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级,不断满足乡村文化需求。二要继续坚持农民主体原则,鼓励和支持挖掘本区域年轻人和传承人参与非遗传承,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和项目继续扎根社区和上海远郊乡村社区生活圈、服务圈和商业圈,通过引导培育示范项目和示范点,作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三要根据《关于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水平的若干措施》(沪乡村振兴办〔2021〕7号),指导各区、镇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过程中加强乡村文化特色符号提炼、加大文化产业的植入力度、加强文创产业项目扶持等,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过程中持续发掘上海乡村文化,深层次激发文化软实力。

标签:

分享到:

字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