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67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季昕华代表提出关于“推进农村大数据试点,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涌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农业农村生产、管理、服务各环节,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我市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相关要求,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驱动农业农村向“精准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一、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
一是开展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转型研究。针对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广泛开展调研,认真剖析城乡“数字鸿沟”成因,分析我市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提出“十四五”期间的农业数字化转型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标杆性应用场景等。
二是夯实农业农村数字底座基础。通过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实行一地块一编码,完成全市9个涉农区和3家市属国企100多万个农用地地块的数据采集和上图,形成上海农业的一张“数字基础底图”,让管理者对“地在哪”一目了然。通过数据归集、治理、编目,形成了一个“农业综合数据资源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汇聚融合,无限使用”。已建成农业主题库8个、各类专题库9个,归集3.85亿条数据,数据存储量接近3.2TB,共享库表近1700张、数据产品485个、数据接口120余个,为依托信息化提升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夯实了基础。
三是推进大数据综合应用。立足数据的挖掘与赋能,加快开发多个综合应用场景。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应用场景。为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开发“沪农安”APP,实现对主体信息、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产品抽检的痕迹化管理,做到了监管人员实时在线化、地块检查标准化、监管流程透明化,扎实护卫“舌尖上的安全”。创新绿色认证应用场景。将跨系统、跨层级数据整合到同一个应用场景,实现绿色认证的审核、监管、追溯等多环节的数据联通、业务联动,满足市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深化农机智联应用场景。为缓解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的困境,加快农业生产“机器换人”,探索推进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慧化。今年重点加大了“农机智联”场景开发,推进GIS、北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农机管理中应用,在国内率先实现所有自走式农业机械全面物联。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智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制定出台《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将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列入农业新业态培育项目范围,财政资金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50%的补贴。依托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加大农业生产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力度,覆盖蔬菜、林果、畜牧、水产、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今后农业数字化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是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市农业农村委与沪上11家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聚焦本市乡村振兴“三园”工程建设,共同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拓宽涉农融资渠道,探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市农业农村委、市担保中心、有关银行和保险机构建立了“政银保担”金融支农合作机制,缩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时间,提供了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繁”的绿色通道。
三是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等。对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等。另外,对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同时满足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专项资金以及包括投资、担保、保险等在内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和服务机制,多元化支持本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建立与商业银行定期交流机制,进一步优化“政银保担”金融支农合作机制,协调和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领域。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汇聚农村地、房、户、人等数据,开展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精准上图,推动农业一张图向农村延伸。持续开展数字农业技术攻关,加强试点示范与集成应用。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5月29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