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三季度上海主要农产品价格分析

产生日期:2016-10-20 08:18      来源: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信息中心

 

一、蔬 菜

据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三季度,本市蔬菜大部分进入生产淡季,价格总体上涨。受持续高温、连日阴雨天气与生产病虫害增多等因素影响,7月-9月,蔬菜田头月均价出现倒“V”型变化,批发月均价则呈现逐月上涨趋势。与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及全国地区相比,本市绿叶菜田头批发价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在没有极端气候的前提下,四季度天气转凉,适合蔬菜生产,本市在田蔬菜面积较稳定,预计后期大部分蔬菜价格将有所下降,但花菜等部分蔬菜价格有上涨趋势。

一、运行情况分析

1、蔬菜月均田头价呈倒“V”型走势。三季度,蔬菜田头均价每公斤2.25元,同比降6.25%,环比涨25%。7月、8月、9月蔬菜月均田头价每公斤分别为2.34元、2.52元、1.89元,总体呈倒“V”型走势(见表1)。

表1 2016年三季度上海蔬菜田头价(元/公斤)

 

7

8

9

三季度均价

上海蔬菜(青菜、鸡毛菜、卷心菜)均价

2.34

2.52

1.89

2.25

同比增幅(%

-17.02

6.33

-5.97

-6.25

环比增幅(%

21.24

7.69

-25.00

25

资料来源: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蔬菜月均批发价呈逐月上升趋势,9月批发均价为近5年同期最高。三季度,蔬菜批发均价每公斤3.87元,同比跌5.53%,环比涨4.88%。7月、8月、9月蔬菜月均批发价每公斤分别为3.53元、3.78元、4.29元,总体呈逐月上升趋势,出现生产淡季价高特点(见表2)。其中,9月的价格是三季度的最高价,也是近5年同期最高价,比近5年同期均价(4.00元/公斤)上涨7.14%(见表3)。此外,在监测的以青菜、鸡毛菜、生菜等为主22个蔬菜品种中,7月、8月、9月批发月均价分别有16种、14种、17种较上月上涨,其中7月生菜的涨幅高达80.69%,杭白菜也上涨56.54%。

表2 2016年三季度上海蔬菜批发价(元/公斤) 

 

7

8

9

三季度均价

上海蔬菜均价

3.53

3.78

4.29

3.87

同比增幅(%

-14.94

-8.7

7.25

-5.53

环比增幅(%

12.78

7.08

13.49

4.88

资料来源: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表3 2012-2016年三季度蔬菜月均批发价(元/公斤) 

 

7月蔬菜月均批发价

8月蔬菜月均批发价

9月蔬菜月均批发价

2012

3.15

4.08

3.62

2013

3.44

4.09

4

2014

3.59

3.98

4.11

2015

4.15

4.14

4

2016

3.53

3.78

4.29

资料来源: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2、青菜月均田头价呈倒“V”型走势。卷心菜月均田头价一路走高,波幅低于近三年均值。三季度,青菜田头均价为每公斤2.16元,环比、同比分别涨60%、4.35%。7-9月青菜月均田头价每公斤分别为2.24元、2.63元、1.6元,总体呈倒“V”型走势,波幅为1.03元。卷心菜田头均价为每公斤0.92元,环比、同比降幅分别为26.79%、35.21%。7-9月卷心菜月均田头价分别为0.85元、0.91元、1.01元,总体呈逐月上涨趋势,但波幅仅为0.16元,比2015年波幅(0.25元)降低36%,比近三年波幅均值(0.213元)降低24.88%,为近三年同期相对较小的波幅(见表4)。

表4 2014-2016年三季度本市不同绿叶菜月均田头价(单位:元/公斤) 

月份

青菜月均田头价

卷心菜月均田头价

2016

2015

2014

2016

2015

2014

7

2.24

2.69

2.16

0.85

1.52

0.74

8

2.63

1.96

2.79

0.91

1.46

0.97

9

1.6

1.55

2.92

1.01

1.27

0.81

7-9

2.16

2.07

2.62

0.92

1.42

0.84

最高最低价格差

1.03

1.14

0.76

0.16

0.25

0.23

资料来源: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青菜、卷心菜月均批发价走势与田头价趋同。三季度,青菜批发均价为每公斤2.7元,环比上涨50%,同比降幅0.37%;7-9月青菜月均批发价分别为2.97元、3.1元、2.04元,呈现倒“V”型变动特点,波动幅度为1.06元。卷心菜批发均价为每公斤1.63元,环比上涨6.54%,同比降幅23.11%;7-9月卷心菜月均批发价分别为1.19元、1.5元、2.19元,呈逐月走高趋势,波动幅度为1元,比2015年波幅(0.1元)上涨900%,比近三年波幅均值(0.45元)上涨122.22%,为近三年同期相对较大的波幅(见表5)。

表5 2014-2016年三季度本市不同绿叶菜月均批发价(单位:元/公斤) 

月份

青菜月均批发价

卷心菜月均批发价

2016

2015

2014

2016

2015

2014

7

2.97

3.16

3.05

1.19

2.14

1.87

8

3.1

2.65

4.22

1.5

2.16

1.66

9

2.04

2.31

4.27

2.19

2.06

1.61

7-9

2.70

2.71

3.85

1.63

2.12

1.71

最高最低价格差

1.06

0.85

1.22

1.00

0.10

0.26

资料来源: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3、绿叶菜季均田头价处于全国较高水平。根据农业部对青浦、浦东和崇明九个点的田头监测,三季度,本市绿叶菜田头均价每公斤2.94元,低于浙江,而高于山东、江苏及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全国绿叶菜价格水平较高的区域(见表6)。

表6 2016年三季度各省市绿叶菜月均田头价(元/公斤) 

 

7

8

9

7-9月均值

上海绿叶菜月均田头价

2.90

3.36

2.57

2.94

在全国28省中的排序(降序)

9

7

17

7

全国平均水平

2.81

2.68

2.84

2.78

浙江绿叶菜月均田头价

4.00

3.23

4.79

4.01

江苏绿叶菜月均田头价

2.16

3.06

2.80

2.67

山东绿叶菜月均田头价

1.67

2.11

2.52

2.10

资料来源:农业部数据库。28省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绿叶菜季均批发价总体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三季度,本市绿叶菜季均批发均价每公斤4.97元,低于浙江,而高于江苏、山东及全国地区的绿叶菜季度批发均价,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与季均水平类似,与全国各省的绿叶菜月均批发价相比,也低于浙江(7月除外),高于江苏、山东及全国地区的绿叶菜月均批发价,总体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见表7)。

表7 2016年三季度各省绿叶菜月均批发价(元/公斤) 

 

7

8

9

7-9月均值

上海绿叶菜批发市场月均价

4.55

5.10

5.27

4.97

在全国28省中的排序(降序)

5

5

5

5

全国平均水平

3.56

4.12

4.24

3.97

浙江绿叶菜批发市场月均价

4.54

5.52

5.63

5.23

江苏绿叶菜批发市场月均价

3.69

4.35

4.34

4.12

山东绿叶菜批发市场月均价

2.31

3.78

3.44

3.18

资料来源:农业部数据库。28省份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云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浙江、江苏、山东。

二、主要原因探析

受气温与节日等因素影响,三季度蔬菜价格呈现量减价升的走势,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持续高温和多雨天气是推高菜价的主要因素。进入三季度,7月20日-30日出现连续11个高温日,极端最高达40.3℃,8月13日-8月25日又连续出现13个高温日,整个夏季高温日达30天,同时阴雨天气增多,极不利于蔬菜生产,特别是绿叶菜。以青菜为例,三季度亩产量1050公斤,比二季度(2150公斤)减少约50%。

2、用工成本增加是推高菜价的重要因素。进入三季度,高温高湿天气增多,缩短了在大棚内可以作业的时间,使得劳动强度增大,以栽培绿叶菜的温室大棚为例,三季度用工成本平均要增加20%以上。

3、节日效应与极端天气是导致菜价短时波动的重要因素。进入9月份,恰逢中秋节日,以及9月中下旬连续遭遇的台风“莫兰蒂”与“鲇鱼”,绿叶菜供应出现短时紧缺,但客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郊菜供应不足,加上气温开始回落,适宜蔬菜生长,整体绿叶菜供应还是平稳有序,仅会使菜价在一些时点上出现上涨。

4、客菜产量也是影响菜价波动的因素。今年二季度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造成当地损失惨重,南方蔬菜产量下降,只能有北方蔬菜来补充,一定程度上造成三季度蔬菜价格回升。另外,东北、甘肃等地冷空气比往年提前,部分品种产量减少,尤其是卷心菜、白菜、番茄等品种,造成9月份价格有所上升,除了冬瓜等少数几个品种价格稳定外,绝大部分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

图1 三季度上海气温走势

资料来源:央视天气。http://www.yangshitianqi.com/shanghai.html

注:上面红色线条代表最高气温,下面蓝色线条代表最低气温。

三、未来趋势预判

预计后期地产蔬菜价格总体将有所回落,但部分蔬菜价格会上涨。四季度由于天气转凉,适合蔬菜生长,本市在田蔬菜面积较稳定,预计地产蔬菜及周边地区蔬菜供应量将会增加。在无极端灾害天气下,多数地产蔬菜价格总体将有所回落,但由于去年花菜种植销售效益较好,导致农户大量种植,菜价下跌,预计今年种植花菜将会减少,同时,受天气灾害影响,预计花菜价格将会上涨。

四、工作建议

1、后期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大涨大落”的苗头。据气象台预报,10月份还有几个台风组团来袭,恶劣的天气将使市场价格与销量上大幅度波动,应通过日报、农业网及气象台等媒介报道,时刻关注影响菜价变动的因素变化,主动积极加强监测,发现“大涨大落”的苗头,及早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期稳定菜价,合理引导生产。

2、积极加强与基地交流沟通。四季度将是节日较多的季节,除要求各批发市场充分准备,做好预案外,还应加强与基地交流沟通,全力以赴做好节日供应工作,努力做好四季度蔬菜批发供应,确保上海蔬菜供应平稳有序。

3、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以示范基地带动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加强蔬菜田间管理,提高单产,科学准确引导菜农分期分批均衡安排生产,防止单一品种集中上市与季节性菜价大幅波动,同时加强技术培训与科技指导,规范外地菜农科学种植蔬菜。

4、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蔬菜质量安全关系着居民饮食的安全问题,更影响着一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产业链质量监管的可塑性,确保质量安全,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放心。

 

二、猪 肉

据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本市猪肉价格在高位震荡下调,季均批发价每公斤23.51元,环比跌7.62%,同比高3.61%。猪粮比先升后降,至9月维持在9:1以上。从全国范围看,生猪供应仍呈紧平衡,随着天气转凉,市民需求的增长,预计本市后期猪肉价格将在高位震荡调整,一直持续到年底。

一、运行情况分析

1、猪肉季均批发价环比跌、同比高,月均批发价跌幅减缓。根据本市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数据,三季度猪肉批发价23.51元,环比跌7.62%,同比高3.61%。7月至9月猪肉价格呈现缓慢下跌走势,月均价分别为每公斤23.89元、23.43元和23.20元,环比跌幅减缓趋稳(表1)。

表1 2016年三季度猪肉批发价

图1 2013-2016年三季度猪肉月均批发价(单位:元/公斤)

资料来源: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

2、猪肉月均批发价波动幅度同比大幅缩小。三季度,猪肉最高月均批发价每公斤23.89元(7月),最低价每公斤23.20元(9月),价格波动幅度为每公斤0.69元,比2015年(1.07元)缩小35.51%,比前三年均值(1.49元)缩小53.69%(见表2)。

表2 2013-2016年猪肉月均批发价

资料来源: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数据整理而成。

3、猪粮比先升后降,9月维持在9:1以上,养殖效益较高。根据上海市发改委数据,7月生猪平均出场监测价格每公斤19.40元,猪粮比价8.94,8月生猪平均出场监测价格跌至每公斤19.31元,猪粮比价升至9.40,9月生猪平均价格涨至每公斤19.41元,猪粮比价降至9.33(图2)。据定点监测统计,三季度,养猪效益较上季度下降28%左右,但肉猪头均盈利也能在600元左右。

图2 三季度猪粮比价

资料来源:上海市发改委。

二、主要原因探析

今年三季度,猪肉价格在高位震荡回落,猪粮比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供给偏紧是造成猪价持续高位的主要原因。2015年上半年之前的三、四年间生猪价格从历史最高点回落,期间起起落落,但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低迷行情使得部分养殖场亏损退出,造成近几年母猪存栏和生猪出栏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根据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2015年新《环保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使得一大批环保不达标的养殖场纷纷关闭,补栏受环境和资源的双重限制,生猪产能大幅下降,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使得猪肉价格持续高位。

2、需求受限及进口肉的冲击是猪价由涨转跌的重要原因。消费是主导猪价走向的重大因素,三季度虽然已经立秋,但高温天气还在持续,因此消费无明显提升,而由于下游需求受限,再加上进口肉的冲击,造成猪价难以实质性上涨,这些因素都造成猪价震荡回落。

3、玉米饲料价格先降后升是猪粮比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近期豆粕价格上涨明显,带动饲料原料价格,但玉米价格稍有波动,从7月初的每公斤2.20元下降至8月中的每公斤2.04元,然后又开始反弹至9月底的2.08元。猪肉价格相对波动较小,使得猪粮比先升后降。

三、未来趋势预判

预计后期猪肉价格还将在高位震荡调整,持续到年底。据农业部发布的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三季度,全国生猪存栏基本持平,能繁母猪存栏呈现下降趋势,生猪存栏与能繁母猪存栏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减少,存栏依然维持在低位,全国生猪价格还将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

2016年 7月-8月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由于本市生猪多靠外省市调入,因此,生猪价格总体走势与全国趋同,并将高于全国价格的2%左右。随着气温的降低,市民对于猪肉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预计后期猪肉供应基本平稳,猪肉价格将在高位持续到年底。

四、工作建议

1、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加强畜禽疫病监测与预警,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三季度是台风、洪水、高温等极端气候多发的时期,极端气候的出现极易诱发猪病,一定要加强生猪疫病防控等工作,警惕极端气候对猪病疫情的影响,避免发生重大疫情。

2、加强生猪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动态监测管理。进一步扩大监测数据样本,推进监管精细化,加强生猪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动态监测管理,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合理生产。

三、水 产 品

据上海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随着禁渔期结束,大量冰鲜海水水产品入市和淡水虾蟹类水产品进入成熟上市期,水产品市场逐步从淡季进入旺季,总体呈现淡水鱼类价格普涨,养殖虾类、冰鲜类海水水产品价格回落的特点。虽然前期淡水鱼主产地遭受洪涝灾害严重,但市场运行平稳,价格稳中有升。预计后期,随着养殖淡水鱼、海洋捕捞产品的大量上市,本市水产品价格总体将会有小幅回落。另外,今年大闸蟹减产,后期行情看涨。

一、运行情况分析

1、水产品总体呈现量增价涨的特点。据东方国际水产中心统计,今年三季度各类水产品总交易量为7.99万吨(见图1),比上年(7.81万吨)同比增加2.30%,各类水产品总交易额21.00亿元,比上年(19.87亿元)同比增加5.68%。

图1 三季度水产品交易量

2、淡水产品批发价总体走高。根据五大水产品批发市场数据,三季度淡水产品批发均价为每公斤40.98元,同比上涨3.43%。鲫鱼、鳊鱼价格屡创新高,最高价分别达每公斤26元和每公斤30元左右,同比涨幅40%以上。鳜鱼价格每公斤超过100元,加州鲈鱼价格坚挺,黄鳝、鳗鱼等也有不同的涨幅。基围虾、罗氏沼虾呈量多价跌走势。牛蛙价格呈价高走势,最高卖到每公斤44元,至9月底价格回落到每公斤10元。

图2 2015-2016年淡水产品、海产品批发月均价(单位:元/公斤)

3、海产品批发价呈下跌走势。根据五大水产品批发市场数据,三季度海产品批发均价为每公斤57.46元,同比上涨3.27%。海产品供应增多,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走势,新鲜海水鱼、虾、蟹等水产品价格总体上较禁捕期有所下降,带鱼、梅子、东鲳等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三季度梭子蟹价格在每公斤16-40元不等,较去年同期下降50%。冰鲜带鱼每公斤48-50元,小鲳鱼每公斤24-26元,较去年同期下跌16.66%和30.55%。

二、主要原因探析

三季度淡水产品价格一路走高,海产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供求关系是影响水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受水产品货源量减少的影响,水产品价格较去年有所上涨。三季度处于淡水鱼青黄不接时期,加之持续高温致使淡水鱼死亡率增加,以及七月份多地遭强降雨袭击,大量鱼塘被淹,导致市场淡水鱼供应进一步偏紧,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淡水鱼价格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国外对渔业资源实行配额,国家对捕捞渔船的补贴与捕捞量相挂钩等等,都是影响交易量和价格的主要因素。由于8月东海开捕、9月南海开捕,海产品数量和品种开始增多,新鲜海水鱼、虾、蟹等水产品开始在市场大量上市,加上今年气温偏高,直接影响鱼货的储存,因此集中到货时,经销商急于出货脱手,导致价格总体上较禁捕期有所下降。

2、异常气候是影响水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今年夏天总体上属于气候比较异常的年份,其特点是:出梅晚,高温时间总体推迟,台风暴雨等较少,湖北等水产大省受洪涝灾害等影响,养殖水产品的供应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四大家鱼、特种水产牛蛙、大闸蟹等。

3、节日效应对水产品价格有一定影响。由于九月中下旬“中秋”和“国庆”接踵而至,节日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水产品的销量和价格的变化。

三、未来趋势预判

四季度是水产品销售旺季,伴随“国庆”长假的来临,市场对于淡水产品和海产品的需求将掀起一波小高潮,水产品供求将出现量价齐升,特别是大规格的海水鱼、高档养殖水产品等热门品种的价格会有所上扬。预计节后,随着天气转凉,养殖淡水鱼类大量上市,海洋捕捞鱼、虾、蟹同时大量投放市场,鱼类价格将会有小幅回落,本地养殖虾类将进入尾市交易,价格有所回升。另外,“国庆”之后将迎来大闸蟹的旺季,由于大闸蟹今年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预计总产量减产三成左右,后期行情看涨。

四、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水产品监测预警与调控。加强水产品市场价格动态监测管理,及时掌握生产形势的变化,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生产。二是加强渔业互助保险工作。扩大淡水养殖保险覆盖面,减少渔民生命财产损失,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