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上有黑斑如何防治?
豇豆上初起有类似开水烫过的痕迹,并伴有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应是高温湿度大的情况下产生的疫病,该病可危害叶片、茎蔓和豆荚。从描述的症状看,得的是豇豆细菌性疫病。可对照下列病症,寻找病因,采取防范措施。豇豆疫病有真菌性和细菌性为害,其在病症和防治上有区别。现介绍如下:
一、病症
1.豇豆细菌性疫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和荚。叶片受害,从叶尖和边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坏死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变硬,薄而透明,易脆裂。叶片干枯如火烧状,故又称叶烧病。嫩叶受害,皱缩、变形,易脱落;茎蔓发病,初为水渍状,发展成褐色凹陷条斑,环绕茎1周后,致病部以上枯死。豆荚发病,初为褐红色,稍凹陷的近圆形斑,严重时豆荚内种子亦出现黄褐色凹陷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茎、果病部及种子脐部,常有黄色菌脓溢出。
2.豇豆真菌性疫病。主要为害茎蔓、叶和豆荚。叶片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可蔓延至整个叶片,表面着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引起腐烂;茎蔓发病,多发生在节部,初呈水渍状,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绕茎1周后,病部缢缩,表皮变褐色,病茎以上叶片迅速萎蔫死亡,天气干燥时,病斑变淡褐色,叶片干枯;豆荚发病,在豆荚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部软化,表面产生白霉。
二、病因
1.豇豆细菌性疫病。由豇豆细菌疫病黄单胞菌侵染所致。病菌在种子内和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带菌种子萌芽后,先从其子叶发病,并在子叶产生病原细菌,通过风雨、昆虫、人畜等传播到植株上,从气孔侵入。高温、高湿、大雾、结露有利发病。夏秋天气闷热,连续阴雨、雨后骤晴等病情发展迅速。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大水漫灌、杂草丛生、虫害严重、植株长势差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2.豇豆真菌性疫病。由豇豆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流水等传播。温度在25~28℃,若天气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时,会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此外,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种植过密,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等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三、防治措施
1.豇豆细菌性疫病
⑴选择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轮作。最好与白菜、菠菜、葱蒜类作物轮作;⑵选用抗病品种;⑶适时播种,合理密植;⑷科学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增加植株抗性;⑸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2.豇豆真菌性疫病
⑴轮作;⑵选用抗病品种;⑶采用深沟高畦,地膜覆盖种植;⑷避免种植过密,保证株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地面湿度;⑸雨前停止浇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⑹药剂防治:72.2%普力克水剂1000倍液灌根,800倍液喷雾;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400倍液喷雾;阿米西达1200倍液灌根,1000倍液喷雾等;⑺清洁田园:收获后将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在采收期时,必须注意以上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