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为什么会连续多年严重发生?
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水稻害虫,不能在上海地区越冬。每年从初夏起,随暖湿气流不断从南方迁入。入迁后,它在当地稻田繁殖危害,有不完全的四代发生。连续多年来,稻纵卷叶螟一直处在大发生状态,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去年从7月中旬前期的第二代起,到9月上旬的第四代,连续三代大发生。防治稍一疏忽,就有成片白叶出现。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固然和迁入峰次多、迁入数量大有关,也和当地水稻的高肥栽培及气温回升有关,但最主要的是和天敌制约因素有关。一只稻纵卷叶螟雌蛾可产生几百粒卵,但在自然界中如果不受杀虫农药的干扰,80%以上的卵粒因寄生蜂的寄生不能孵化;刚孵化的幼虫,还要受到绒茧蜂的寄生,以及宽黾蝽、蜘蛛、步行虫、泽蛙等多种肉食性天敌的捕杀;真正能活到能卷叶为害的往往不超过10%;最后羽化成蛾完成整个世代的就没有几只了。但在施用杀虫农药的条件下,反而会出现下一代虫量突增的奇怪现象。这是因为稻纵卷叶螟的很多天敌身体很小,如种群数量庞大的赤眼蜂要在解剖镜下才能看清它的真面貌。杀虫农药下去,首先被基本杀灭的是寄生蜂、微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稻纵卷叶螟则因迁入时段长达一个月左右,一、二次用药后,漏网的肯定不少。这些漏网的家伙由于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常以几十倍、上百倍的速度增长。这就是稻纵卷叶螟这些年连续大发生的根本原因。
再从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白叶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关系看,在水稻分蘖阶段,即使稻叶被稻纵卷叶螟吃掉一半,对后期产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经剪叶试验证实)。而水稻进入园杆拔节之后,叶片的损失,随着时间的进展,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直至水稻灌浆期。而7月中旬,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时,正值单季晚稻分蘖期,此时也是田间天敌增殖形成种群的关键阶段;此时不用杀虫农药,虽在7月下旬初会出现虫害白叶现象;但不会影响后期水稻产量(因为虫害卷白折实面积一般不会超过绿叶面积的40%);而给天敌创造了滋养生息的机会,可大幅度减轻第三、第四代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压力。
由于绝大多数农药在使用时都有飘移和熏蒸的作用,所以在1-2亩的小范围内减少用药次数对保护天敌的作用不太明显。上海农科院专家连续两年在奉贤区千亩丰产方上示范,在农药节省一半、化肥节省三分之一的前提下,水稻产量比面上还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