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黄桥村

产生日期:2021-05-20 10:22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黄桥村:在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

 在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位于村西南的18幢64户“乡村联排别墅”即将竣工,两条村主河道的“丁”字型区域,是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区的位置。房型保持一家一户一院落,新江南田园建筑依水而居。按照计划,建房验收后,这些房屋将会被颁发本市首批“不动产证”。 

黄桥村是全国33个区县农村宅基地改革示范点之一,也是被确立的本市唯一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双试点”。有人形容,农村宅基地改革,是块极难啃的“硬骨头”。这块硬骨头究竟怎么啃?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验收复核时,泖港镇镇长杜劲松表示:“实现村民相对集中居住,是整村规划的重中之重,着力在于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

历时半年多,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自家新居逐渐成型,不少村民充满期待,村民徐新弟就是一期64家住户之一,以抓阄的方式,选中在“9幢13号”。老徐今年60岁,老宅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也是村里建房较早的一批。由于房龄“太大”,建筑用材陈旧,一直存在着安全隐患。过不了多久,徐新弟就要住进新房,距离原来的老宅步行大约10分钟。按照村庄设计规划,在这片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区,村民生活将一跃进入“高配版”。除了电力、排水、通信等市政配套外,这片区域也是松江浦南地区首个接通天然气管线的居住区。按照老年村民生活需求,与居住区相临,集中设有日间照料站、幸福老人村、村民大食堂等高品质乡村空间,家中还将接入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远程互联服务。

探索以整村宅基平移的方式,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没有经验可循。数据显示,黄桥村共有宅基地446个,涉及村民515户。在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区,规划总面积169亩,规划建造房屋515户。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将分为两期实施,二期建房计划在今年底完成,预计2020年6月交付。

在做出这样的规划设计之前,黄桥村两委班子曾历时半年多,走村逐户开展“村民意愿调查”。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说:“我们调研下来发现,有八成以上村民,建造新房愿望迫切,不少村民觉得,黄桥村距离城区交通比较方便,乡村空气好,即使在城里有房子,也不想离开村里;还有一部分村民有年纪大了再回乡生活的打算。”为此,市、区相关部门连续召开了16次专题会议,大大小小20余次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最终才确定了现在的“版本”。

农村宅基地改革的难点之一,在于“资格”的确认。“究竟哪些村民有宅基地申请资格,哪些村民符合分户的标准,哪些村民在没有资格权的情况下,具有在村的居住权。许多问题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情况比较复杂,又带有典型性。”张永强解释,黄桥村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全过程,实际上是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结果。“从资格申请到住房落地,全流程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地明确细化;像具有资格权村民的分户标准,要兼顾农村传统做法和风俗习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桥村特定的村情。”

黄桥村已在推进改革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有效机制,包括:确立了拥有宅基地资格权村民的分户标准,确认了针对不具有宅基地资格权但村内有住宅的村民的“有偿退出”机制,完善了农户参与平移的补贴机制;创新确立了村民建房审批分配的全流程,以及建房施工安全监管的全流程,同时,还创新了住房贷款机制,首次引入地区银行为村民建房提供房屋贷款,解决村民资金难题。

据了解,通过此次宅基地改革,黄桥村还实现了宅基地减量5.16公顷,节地率为31%,宅基地面积虽减,但村民的实惠不减。按照村民习惯,原有“正房”“厢房”等均保持不变,并规划有小菜园,上世纪80年代建造时带有的副业用房、晒谷场等不再保留,兼顾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了现代生活功能转化。

2.松江区黄桥村.jpg